最近搜尋
    大家都在找

        低價商品的潛在風險


        基於銷售及景氣的變化,以及全球化的競爭,現在普遍的消費力下滑,大家都很用力來刪減不必要的支出,對於看不見實際效益的購買,往往會猶豫再三,廠商當然也會跟著調整步調,所以就透過各式各樣的折扣及訂價策略,讓消費者更願意掏出自己的錢包,不過在低價的背後,還是有許多你應該要知道的事。

        老實說,絕大部份的消費者都是喜歡一樣的商品,但是更低更優惠的金額取得,但是產品的價格愈低,對於促進消費力來說是有幫助沒錯,不過,我們未來買到的東西,會不會愈來愈朝向單一功能來發展呢?

        雖然在科技的進步之下,現在很多功能都漸漸地變成了標準配備,但是低價走向中,或許所有產品都保留「最基本」的應用,連最一般的I/O介面(例:USB),也會盡可能地刪減到最少,甚至有刪過頭的情況出現,因此,在許多文章中,已經有「不足」的字眼出現。

        當然也開始影響整個市場的運作機能,不再是以價格購買方式來區分,現在你就算親自跑(新)光華商場、三創周邊,能夠在價格上取得的優勢已相當有限,再加上付費習慣的轉變,如果你不是拿著白花花的現金去結帳,很有可能最後要付出的金額,比你直接在網路上刷卡網購還昂貴。(因為一般店家會加上3~5%的費用)

        一般來說,消費者希望購
        得低價的商品,廠商也推出符合預期低價的產品,原本應該是件兩全其美的事,但是,因為過度的低價戰,最後被犧牲掉的是什麼?

        品質?服務?保固時間?甚至有可能造成我們的低薪環境?

        這種生態真的是好的嗎?雖然原本就獨樹一格的A社,以平均單價來說,他們的產品價格絕對高出許多類似規格的產品,但是它依舊能夠帶動買氣與話題性(雖然現在產品線也多了不少親民的商品),仍是
        市場區隔的良好範本,甚至可以說是鎖定特殊族群的範本。

        「低價」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衝擊?

        1.效能與價格的平衡

        低價產品的現況,應該可以有效地降低許多高單價的產品,重新思考銷售方式售價產品族群,先不論技術演進可以擠出多少效能,但是,在某些使用者看不見的地方,一定也有所變化,在產品本身(內部)也同步修改了某些保護元件,進而取代的是許多物不一定美但價一定廉的替代品。

        雖然「山寨文化」代表著某種創新迎接時代潮流的想法,甚至也是新產品研發的動力,但是太過於偏頗的價格取向,原本就很難做到跟原先產品一樣的成效,雖然可以集大成於一身,但是對
        於品質的要求往往在量化之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功能很容易依樣畫葫蘆,而品管卻很有可能與山寨(低價)文化的最高指導原則牴觸,最後誰會被犧牲,也就不言而喻。

        2.產品相容性

        產品相容性這部份,現在的低價產品愈來愈有「專屬」的特性,可以說是市場區隔,一方面往往是覺得自己的量可以大到自成一個特別的生態圈,所以在低價的同時,許多原本大家通用的規格,很有可能會被特定廠商修改成特規,雖然有些特規可能是某種演進的過程中,不得不的處置,但是有更多時候,是因為價格考量(維持毛利)的結果。

        至於採用其它的擴充介面,才得以與其它同質的介面溝通,雖然僅增加了一個小小的擴充設備,但是在實用性上仍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回頭想想新版的很多硬體規格,如果沒有向下相容的設計,最後又回到以前充電器介面未大一統時的亂象。

        如同電子檔案格式的開放性一樣,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可供轉換的方法,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上,是否會增加更多的困擾,這就是自身在選擇該項產品時,也得列入的考量之一。

        3.保固時間的大幅縮短

        以現在的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來說,我們應該教育自己:

        因為東西愈來愈精密,所以保固的時間愈來愈短嗎?

        過個一、二年就要把電子產品更新一次,也能拼一下GDP?

        不管是那一種想法,我想對於「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都不願見到這種狀況,可是反觀現在的電子產品,(例:A社,一年更新一次產品線的商品),甚至更多電子商品的保固已經縮短到半年之譜。

        因此在購買低價商品的同時,也得接受它可能馬上會變成孤兒的窘境,如果當初的相對低價還是透過分期的方式取得,很有可能還沒有分完期就已經跟它Say Goodbye了,

        同時也代表著一件事,這種商品往往也需要相對高額的維修費用,如果不小心遇到比較大的設計錯誤(但不夠大到讓原廠收回),自己是否就得準備掏錢買下一個世代的可能性。

        雖然大家都清楚原廠對於產
        品庫存及保固的壓力極大,但是如此短的售後服務,感覺就跟「銀貨兩訖、貨品售出概不承認」極類似,不過,很抱歉...在低價的策略下,這樣子的狀況只會更嚴重,因為廠商在低價產品中能夠接受的生命週期一定也更短。。

        如果
        是屬於「神手」等級的使用者,那在入手這類低價產品時,或許要多一點的「平常心」看待,你才能夠用的盡興,不然綁手綁腳的「玩具」,就算它再低價,又何苦買一樣東西來增加自己煩燥的可能性。

        總結


        最後,在購買低價產品時,還是回歸到實際需求面來考量吧?

        什麼樣的商品適合低價?中階價位的商品?不預期它可以用太久的商品?生活必需品?還是秉持著低價只是一種取得的相對成本,如果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便利性與時間,除非你真的太有時間,不然最貴的商品往往是時間。

        但是,以目前大家已經習慣排隊的生態來看(雖然也是有人可以以此賺取價差),選擇低價商品本身沒錯(不然會什麼會有愛比價的誕生呢?),也請看清它背後所代表的涵義,千萬不要貪圖它低價,就買來浪費(其實更為奢侈)。

        當然,低價心理有時就跟很多店家愛高掛著「跳樓大拍賣、改裝出清」一樣,有時是一種玩弄消費心理的假象,真的回過魂來才會發現,自己究竟買了多少「實用」的東西呢?答案往往就跟自己月底看見刷卡費用時,有著極大的反差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