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

專業醫學法眼探案,駕崩之謎真相大白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2個人喜歡
  • 79 237
    300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趙匡胤因何暴斃於暗夜?
皇太極死因竟是營養失調?
鐵木真命喪小小肺栓塞……
專業醫學法眼探案,駕崩之謎真相大白


雖然臣民們對著皇上總是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但人不可能長生不老,天子貴為九五之尊,還是難逃一死。中國人一向視生死為大事,帝王駕崩更是撼動朝野之事,史書往往記載得諱莫若深;而從今人眼光來看,有些君王真是死得冤枉、死得糊塗,現代醫學能簡單防治的疾病,在衛生醫療條件欠佳的古代,卻成了一朝之君的索命利刃。

本書以專業醫學的眼光,根據史料記載,仔細推敲歷代帝王的病因、重新審視其病史,讓讀者重新理解他們的生存環境、生活習慣與性格基因,並以全新角度辨證歷史傳聞及觀點的謬誤,同時針對帝王罹患病例提供保健之法,突顯與眾不同的讀史切入點。

名人推薦

柳 俊(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重症監護病區副主任)
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張耀懋(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聯合報》醫藥新聞組長)
蘇上豪(《開膛史》作者,博仁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驚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以史為鑑,用現代知識通俗解講帝王們的病因;以人為鏡,現代人的健康應從自身點滴做起。
柳俊(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重症監護病區副主任)

原來「萬歲!萬歲!萬萬歲!」最終和社會新聞上形形色色的各種死法沒什麼兩樣。溺水、刀劍傷,也有糖尿病、心血管宿疾,居然還有上個廁所就死在糞坑裡的。作者不僅熟悉史料,還有相當高超的醫學推理能力,層層剝開「龍在病榻」最後一程的神祕,讀來趣味盎然。至少,讓升斗小民心裡平衡些:駕崩,也就是那個死樣子。
張耀懋(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聯合報》醫藥新聞組長)

作者

譚健鍬

廣州中山大學醫療系畢業
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
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
專擅心血管疾病診療,為澳門介入心血管病學會(MACI)會員

經常在醫學雜誌發表醫學研究論文,愛好歷史與文學,醫療工作之餘投身寫作,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

目錄

第一章 天子之家富貴致病
「膿」情一刻——養癰貽患的漢文帝
力不從心——頭昏目眩的唐高宗
苦不堪言——劇痛足疾的忽必烈
胖不是福——大腹便便的明仁宗
多疾而終——厚脂薄命的皇太極

第二章 血管殺手狙擊帝王
病入膏肓——如廁猝死的晉景公
口不能言——突發殘障的唐順宗
雪夜血案——酒後猝死的宋太祖
天驕隕落——折「骨」沉沙的元太祖
塞外孤魂——溘然長逝的嘉慶帝

第三章 九五之尊脾胃不和
寡人有疾——諱疾忌醫的蔡桓公
一代饕餮——飽腹撐死的宋明帝
過猶不及——苦澀沉疴的梁武帝
史上最狂——嗜酒噬人的文宣帝
大起大落——積憂成疾的明英宗

第四章 龍體不敵菌蟲作祟
折鞭孤城——箭傷殞命的元憲宗
大漠斷腸——一瀉嗚呼的元順帝
漁樂至死——溺水遺禍的明武宗
避無可避——在劫難逃的順治帝
冰炭兩重——冷熱煎熬的康熙帝

第五章 國君難逃心疾異症
身心俱廢——步履蹣跚的漢廢帝
病驥千里——頭痛夢魘的魏武帝
偉人異相——手長耳大的劉皇叔
正宗白癡——愚不可及的晉安帝
走火入魔——性如烈火的唐憲宗

序/導讀

推薦文
文/陳純芝(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中國古代帝王,從來就不討人喜。瀏覽浩瀚史冊,但見帝王高高在上,彷若神人,讓人難以親近。然一旦走下神竈,這些人卻化為血肉之軀,與凡夫俗子無異,難逃富貴之疾、血管疾病、脾胃不和、菌蟲作祟、心疾異症之困擾。這是《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一書給予我們的震撼。翻頁的每個瞬間,你會為作者透徹古代帝王的病徵而驚嘆,他帶領讀者一窺不可思議的帝王祕密檔案。

當讀者伴隨作者自繁瑣史籍中抽絲剝繭地爬梳歷代帝王的生理病痛,再心領神會作者饒富趣味將諸般病徵與現代醫學作一結合,或許心底已為這部作品定了基調;但此書卻於每篇文末,筆觸峰迴路轉,藉由帝王病症與成因,勾勒帝王施政盲點所在。於是,這仍是部歷史味兒極重的作品,甚而是任何歷史小說的概念都難以全然涵蓋的著作。

如何解讀古代帝王居萬歲之位,卻無萬歲之身。《病榻上的龍》不盡然只讓讀者馳騁於歷史謎團與現代醫學之連結。不管我們對作品的預想為何,一旦翻閱作品,都得回歸歷史脈絡的洪流,尤其是文中大量的帝王政治活動描摹。
歷代帝王煩如亂絲、千奇百怪的病症,原與人物性格及政治處事有關。種種趣味洋溢的病例分析布局,引出的思考,其實是歷史人物與時代的課題。

試閱

力不從心—頭暈目眩的唐高宗
大唐,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至今仍以其獨特的魅力、燦爛的文化和雄渾的氣象,令海內外的炎黃子孫追慕與自豪。唐代版圖在哪位皇帝的統治下擴展到最大呢?也許很多人會想起盛唐的代表人物唐玄宗李隆基,也許不少人會覺得是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但是這些答案都是錯誤的。唐朝是在唐高宗李治時期疆土面積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疆域維持了三十多年。

然而,唐高宗本人的歷史評價似乎不太高,人們總把他與姐弟戀、懦弱無能和病夫當國聯想在一起。眾所周知,他的父親唐太宗一手打造了盛世前奏—「貞觀之治」;他的皇后武則天利用他久病不能視事,隻手遮天,更在高宗去世後臨朝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夾在兩大時代的巨人光輝下,高宗顯得黯然失色,不過,他並非一無是處。即位初年,他勵精圖治,繼續執行太宗時期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奉行太宗遺訓、遺囑,保持接納諫言,愛民如子。當時邊陲安定,百姓生活安樂而豐饒,頗有「貞觀之治」的遺風,史稱「永徽之治」,為他的孫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是什麼疾病導致了年輕有為的高宗不得不逐漸遠離政治舞臺的中心,使得年長他四歲的武后最終有機可乘呢?

久病纏身,氣逆而亡
與擅長刀劍騎射的眾多李唐皇室成員相比,高宗少時就顯得有點文弱。也許自幼體弱多病,或多或少導致他早年並未進入太宗的法眼,但兩位最有資格擔任儲君的哥哥你爭我奪,結果雙雙被廢,他才幸運地走進東宮的權力中心。
高宗生於西元六二八年,二十一歲即位,開始成為唐王朝這艘大船的新舵手;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過了十年左右,在政壇上初試身手的高宗就病倒了。從歷史記載看來,他大約三十歲左右就開始患「風疾」,而且久治不癒,導致了此後二十餘年在政治上處處受制於武后。唐人胡璩在《譚賓錄》裡更詳細地描述了他的病況:「苦風眩,頭目不能視。」

中年以後,他的健康每況愈下,更加力不從心。「風疾」、「風眩」和視力下降成了高宗執政的最大障礙,最終把他拖進歷史的深淵,終年僅五十五歲。《舊唐書》曾記載高宗臨終前的故事:

高宗本打算前往嵩山祭祀,不料病情加重,只好作罷。這時候他「頭重」得很厲害,侍醫建議用針灸百會穴治療,武后極為質疑,但皇帝本人比較開明,願意嘗試。針灸初見成效,症狀有所減輕,視力也一度恢復;但是過不了幾天,症狀復發,病情更為嚴重。以下是他人生的最後一程:

十二月己酉,頭暈好多天的高宗,忽然想登樓向百姓們宣布赦書,可能是太激動了,竟試圖騎馬前往,突然間,「氣逆」發作,高宗不但無法上馬,甚至連活動都有困難。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鋪天蓋地襲來,當天傍晚就離開了這個令他無比留戀的世界。
高宗的病和死,如同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一樣,千百年來一直是縈繞在歷史愛好者心頭上的謎團。

風疾病症,謎點重重
風疾,中醫指的是風痺或半身不遂等症,大體上包括西醫的心腦血管疾病;風眩,又稱風頭眩,中醫指的是因風邪、風痰所致的眩暈。綜合來看,文獻中沒有提供高宗癱瘓的紀錄,因此其所患疾病應非前者;而他的症狀很可能是反覆頭暈或眩暈,嚴重時轉為明顯頭痛,同時合併視力模糊,進而可能發展到失明。

引起眩暈的疾病很多樣,不能一一舉例,主要包括周圍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兩大門類。有代表性且較常見的,前者有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後者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
梅尼埃病至今仍充滿謎團。解剖學認為其主要病變在於不明原因的內淋巴局部水腫,導致耳朵的聽覺神經及半規管細胞受損,病人會感到陣發性眩暈、耳鳴、耳朵脹痛、聽力下降。每次發作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可逐漸緩解;之後幾個月內會不定時發作,每發作一次,聽力就喪失一些,最後甚至會完全耳聾。該病與失明關係不大,且不直接致死,高宗沒有耳鳴、失聰等症狀,因此罹患這種病的可能性很小。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常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椎基底動脈是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之一,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下游包括內耳動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會導致眩暈與血壓異常,嚴重時會有視力障礙和劇烈頭痛,但臨床上極少見。高宗在三十歲左右即開始患病,與該病的好發年齡不符,因此也排除可能性。
其他造成眩暈的疾病,也大多與視力受損無關。既然不像是眩暈症,所以焦點還是應集中在頭暈和視力障礙方面。那麼,高宗究竟得了什麼病?

血壓之禍,為害甚烈
撥開歷史的迷霧,高血壓病(hypertension)的診斷慢慢浮現在高宗的病歷上。
所謂「血壓」就是指體內流動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壓力適中,人就神清氣爽;壓力過高,人則頭昏眼花,甚至舉步維艱。所謂的「高」,無獨有偶,也指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現代社會,「高血壓」之名已深入人心,心血管病專家認為成人血壓低於120/80mmHg視為理想,高於140/90mmHg則稱為高血壓,當然必須以在平靜狀態下多次測出的平均值為準。高血壓可分為兩種:一種叫原發性高血壓,一種叫繼發性高血壓(只占所有高血壓約五%),前者具有某種程度的家族遺傳傾向,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得病的機率相對較高;後者有明確的基礎病因,如腫瘤、慢性腎病、內分泌異常或嚴重的大動脈病變等。

患病初期,高血壓病人大多無明顯不適,能照常工作和生活,這是容易被忽視的主要原因;中期,病人可能出現頭暈等症狀。不知不覺中,高血壓已悄悄損害著人體的重要器官,平時無聲無息,一有機會便誘發眼底出血(失明)、心肌梗死、中風或高血壓腦病,可謂一鳴驚人,甚至一舉奪命。
高血壓腦病指的是動脈壓力突發急驟升高,導致腦小動脈痙攣或腦血管調節功能失控,從而產生嚴重腦水腫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病時有頭痛、噁心、嘔吐、抽搐、煩躁不安、呼吸困難、視力模糊、意識障礙,甚至昏迷死亡。

高宗經常頭暈,最後更發展到頭痛、失明,比較符合高血壓的診斷,他最後可能死於高血壓腦病。
或許有人會問,高血壓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高宗患病時才三十歲左右,可能嗎?從現代臨床資料來看,高血壓的確會出現在中青年身上,且患者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對於具備家族史或高危險因素的病人來說,年齡已不是他們抵禦高血壓的法寶了。(待續)高壓糾纏,如影隨形
唐高宗正是生活在眾多高血壓的高危險因素之中,在沒有現代醫藥有效降壓的情況之下,只能發展至臥病在床、喪失工作能力,繼而提早結束了本應精采紛呈的人生之旅。

其一,李唐家族有遺傳高血壓病的重大可能。《資治通鑑》載:「貞觀十九年,(唐太宗,高宗之父)得風疾,苦京師盛暑。」太宗長女—長樂公主(高宗之姐)據說也得了「風疾」,二十多歲的花樣年華就匆匆辭世;唐高祖李淵的夫人竇氏(高宗祖母)也只活了四十來歲,不排除患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風疾雖不能與現代醫學的高血壓直接畫上等號,但畢竟範疇接近,如果太宗及其先輩果真患有高血壓病,高宗同樣患病的概率就比較高。

其二,李唐家族的男性祖先是北方漢人,母系則是已漢化的遊牧民族鮮卑人。現代調查研究已發現,以黃河為界,北方人患高血壓的機率高於南方人,一方面是族群基因不同,一方面與氣候因素有關,北方氣候寒冷,冬天又漫長,人體內血管傾向於長期受冷收縮,容易導致血壓升高。高宗的母親和祖母都有鮮卑族血統,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漢胡混血兒和北方人,又長期生活在黃河以北地區,比較難擺脫高血壓的糾纏。

其三,北方人的口味較重,飲食習慣容易導致高血壓。血壓「北高南低」的趨勢與飲食差異密切相關,高血壓特別鍾情如下人群:喜好吃鹹喝辣的、經常大魚大肉的、長年酗酒的等。總體來看,北方人鹽的攝取量較多,對預防高血壓非常不利!更何況,高宗有胡人血統,可能很喜歡肉食和酒水,而古代肉料的保存又往往依賴鹽,使得他進一步被推向高血壓的懸崖。

其四,高宗的生活、工作壓力很大,焦躁鬱悶、精神緊張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太宗一世英名,但是晚年難免昏聵。大唐征討遼東朝鮮,耗資鉅大,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留給高宗的是一艘危機四伏的大船,這艘船駛向何處,如何掌舵,都是歷史難題。負責任、有擔當的高宗殫精竭慮、廢寢忘食,必然是在千頭萬緒中日理萬機,活得很累;政壇的紛爭,政事的勞碌,甚至家庭的糾紛都把他逼向高血壓的魔掌。武則天年紀比他大,頗有心計和政治手腕,社會閱歷和工作能力更遠在其上,而且又是個嫉妒心和權力欲極旺盛的人,任何男人和這樣的女人結婚,其心理壓力之大都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武后和子女們的關係一向緊張,高宗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其病情只能是雪上加霜。

那麼,高宗的人生終點又是怎樣走過的呢?

戀戀不捨,洛陽落日
西元六八三年冬,洛陽城大雪紛飛。名義上統治了大唐三十四年的唐高宗李治早已筋疲力盡,嚴寒的天氣使本來就僵硬的血管收縮得更厲害,血壓在不知不覺中攀升,他時時刻刻深受眩暈、頭痛的苦苦煎熬;被誘發的高血壓腦病曾讓他懷疑自己徹底失明,針灸放血療法雖然短期有效,但畢竟維持不了多久。

原定親自登樓宣布赦書那天,高宗「氣逆」突然發作,接著嚴重的呼吸困難把一切計畫安排都毀於一旦,這是高血壓腦病的最後一擊!高宗被扶到病榻上,在接近昏迷的那一刻,他想起了戀戀不捨的人間煙火,想起了二十多年來碌碌無為、抑鬱唏噓的政治生涯,想起了活在皇后威嚴下的皇子、公主,想起了身後大唐帝國的何去何從,更想起了陪伴他大半生的結髮妻子……

不管高宗最後帶著什麼樣的心情離開人世,也該在九泉下覺得欣慰了。大唐帝國雖然一度被「武周」取而代之,但理智的武則天在彌留時還政於自己的兒子,李唐不僅得以匡復,而且不久便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榮耀和讚嘆不絕於世。武則天逝世前,還決定以皇后之禮與高宗合葬於乾陵,直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夫妻合葬的地宮是唐代帝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
似乎在冥冥之中,上天總是公平的。

【健康提示】
如何防治高血壓?請保持平和、豁達的心態和規律、有序的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飲食的清淡(比如,每天攝鹽量應低於五公克;勿過多食用肉類和攝取油脂;保持飲食均衡;多吃含纖維質高的食物);戒菸限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如達到一定速度的步行、騎車、氣功、游泳等,但不要過度劇烈的體力活動),最後才是訴諸藥物。同時,建議中老年人或有家族史的朋友每週測量一次血壓。(待續)偉人異相──手長耳大的劉皇叔
自從產生了「皇帝」這個職務之後,「王」便顯得有點無足輕重了。那些皇親國戚大多淹沒於歷史洪流中。有位王者既沒有臭名遠播的惡行,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本該早就進入歷史「遺忘錄」中了,但幸運的是,他的後代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喜歡讀演義的中國人順帶記住了這位王爺之名。這位後人有著漢代皇帝的基因,雖生活在草根階層,但憑著堅韌的品質和寬大的胸懷最終成功登上皇帝寶座;在其成功之路上,有張特殊的名片令三國時期所有的梟雄羡慕、妒忌、恨—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同父異母兄弟)之後,這位傑出的後代名劉備,字玄德。

天生異相,君權渲染
從遺傳基因學的角度來說,劉備是否肯定是漢室宗親已無可考,這張名片對他的發跡沒有決定性作用,只有作為與曹操、孫氏父子、袁氏弟兄等人分庭抗禮的一方諸侯時,才凸顯出獨一無二的價值。試想,從高祖劉邦一統天下到蟻民劉備呱呱墜地,歷史的滾滾車輪已跨過了四百年。漢朝宗室貴族們唯恐子嗣不茂,壓根就沒有計畫生育的概念,於是劉姓子孫的人數呈倍數級增加,到了劉備這一代,何止千千萬萬?光是劉備的直系祖先劉勝,司馬遷在《史記‧五宗世家》中的評價是「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枝屬百二十餘人」,真可榮獲育兒冠軍!他其中一個不起眼的庶子在今河北一帶繁衍生息,七、八代之後,家道已徹底敗落,儼然與普通人家無異了;於是劉備初嘗人間煙火時,也只能靠「販履織席」過日子了。

劉備這位「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的破落子弟,究竟憑藉什麼在而立之年組織成一股勢力呢?除了靠宋江式豪俠仗義和「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積攥了人脈資源外,還有一種天生的資源—生有異相!

翻開史書,那些開國皇帝或一代雄主的相貌或奇偉、或怪異,甚至誕生時都有荒誕不經的故事相隨。比如,劉邦「隆准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被譽為帝王之相;舜和項羽都長著「重瞳子」等,當然這都是史家的馬後炮而已,試問他們何曾有幸與這些貴人們謀面?無非是用極其誇張的手法營造神祕主義的氣息,宣揚天命論、血統論的思想,渲染君權神授的氛圍罷了。可大多數古人對此深信不已,常把長有異相之人高看一眼,甚至青睞之、依附之。

劉備到底長著一副啥模樣?

一場誤診,疑點重重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介紹劉備的外貌特徵:「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作者陳壽以治史嚴謹著稱,《三國志》言簡意駭,可信之餘稍顯乏味。關、張、趙、馬那些精采演出有的不見蹤影,有的一筆帶過。陳壽生長、初仕於蜀漢,作為史學家,應較容易取得劉備等人的第一手資料。他著書立說時,蜀漢已亡,由蜀入晉,在司馬氏淫威下,更無需刻意粉飾,《三國志》關於劉備體貌的描寫基本上是可靠的,但略有誇張在所難免。

閉上雙眼,腦波穿越於歷史時空。劉備的帝王之相躍然紙上—身材高大、四肢修長的「蜘蛛人」!和醫學上的「馬凡氏綜合症」(Marfans syndrome)何其相似?這是種遺傳性疾病,患病特徵為四肢、手指、腳趾細長不勻稱,身高明顯超出常人,常伴有其他器官的異常。再仔細推敲,筆者覺得這種推測其實疑點重重,難以自圓其說。

其一,劉備真的身材魁梧嗎?漢代一尺等於現在二三‧一公分,一寸等於二‧三一公分,劉備身高七尺五寸,約為一七二公分。這樣的身高在頗具燕趙之風的河北大漢中,連平庸都算不上(居然又和宋江多了個共同點)。馬凡氏綜合症患者平均身高可達一八○公分左右,劉備在這方面是未達標的。

其二,劉備的手長過膝可能是手掌、手指粗大的溢美說法,不一定真的像病人一樣,畸形地冒出兩條細長猿臂。在古代文獻中,帝王身分的人被稱為「手長過膝」的居然比比皆是:後燕皇帝慕容垂、西魏太祖宇文泰?統一三國的司馬炎也能「立髮委地,手垂過膝」。如果這些風雲人物都是脆弱的馬凡氏綜合症患者,中國歷史就成了一部病夫史了。

其三,馬凡氏綜合症患者經常合併眼疾,如晶體狀脫位、高度近視、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極容易導致視力受損甚至病殘;更可怕的是,這些患者還容易伴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比如主動脈瘤,不治療非常容易死亡。目前國外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馬凡氏綜合症病人死於三十二歲以前,三分之二死於五十歲左右,更有研究者統計出病患的平均年齡僅四十歲。反觀劉備一生,縱橫戰場和政壇,一輩子東征西討,年近半百尚且披堅執銳、親冒矢石,馬背上三分天下有其一,花甲之年尚能御駕親征東吳。這樣的梟雄很難想像是個視力衰退、弱不禁風的虛弱政客。而且劉備是以當時高壽之齡六十二歲撒手人寰,其子劉禪(被俘後在晉國樂不思蜀的阿斗)竟然活到了六十四歲呢!更說明劉備家族患有這種遺傳病的可能性很小。

據此分析,劉備不大可能是馬凡氏綜合症的患者。(待續)因禍得福,開創史詩
掌大指粗的劉備還有個特徵不容忽視,就是「顧自見其耳」—耳朵很大。在歷代帝王形貌中僅此一例,幾乎成了劉備的專利。綜合來看,劉備可能患有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一種由於腦垂體細胞腺瘤分泌生長激素過多,引起軟組織、骨骼及內臟增生肥大的疾病,主要表現為手腳增大、顴骨凸出、額頭變寬、皮膚增厚、雙耳變大等。當疾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高血壓、心臟肥大、糖尿病等併發症,從而縮短患者壽命,影響生活品質。分泌生長激素過多,倘若發生在骨?閉合之前的兒童期、青春期,則會引起巨人症;在骨?閉合之後,就導致肢端肥大症。

劉備在青少年時代也許大致是健康的,但當時他實在太普通了,既無家財又沒實力,以至於在靈帝末年的社會劇烈變動中,顯得默默無聞。奇怪之事卻慢慢發生了,劉備發現自己的面部皮膚莫名其妙地變粗了,別人說他的臉型也變了,耳朵變大、鼻翼增厚,鼻孔變粗、嘴唇外翻,手腳變大了。他是製鞋匠,發現腳尺碼比原先大了很多,雙腳穿不進舊鞋裡;出外學習一年後回到家,母親竟然不認識自己的兒子了。

一開始,劉備也懷疑自己得了怪病,內心極其苦悶,甚至有點自卑,更少說話了;但有一天,兩位在河北涿郡販馬的鉅商發現了劉備的異常長相,他們根據相學大膽做出鑑定:此乃貴人也!如同戰國商業才子、政治流氓呂不韋,喜歡投機的商人也試圖奇貨可居,「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很可惜,儘管劉備日後的確在業績上遠超落魄趙國的公子嬴異人(子楚),這兩位老兄在歷史長河裡僅閃露一面便永遠消失了,或許時運不濟,或許技不如人,但這筆投資畢竟給劉備帶來了人生第一桶金,好像有點不勞而獲,但聚眾發跡的機會來了!在神祕的家世名片之外,劉備又意識到自己的長相同樣是張金字招牌。

劉備不知道此時自己的腦袋裡有個稱為垂體的小器官長了一個小瘤子,裡面正分泌出超乎常人所需的生長激素量。如果這病早十幾年出現,他就可能變成一個足以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都自卑的超級巨人了。現在生長激素雖無助於長高,卻使得他臉部變形、手指粗大。這種病來得急了點,大多數人都是中年得病,而他三十歲左右就碰上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隨後的亂世征戰中,劉備一步一腳印地朝著目標艱難爬行,愈來愈多人因他的體貌、作風和家世走近、靠近、幫助他,但他也明顯感覺到自己的精力不足,疲勞經常困擾著他,有時注意力很難集中,甚至騎馬和揮劍都慢慢覺得不那麼俐落。這也許是他早年事業進步不快的原因之一,幾乎同時出道的公孫瓚、孫策等人都已割據一方了,他還處在曹操、呂布、袁紹的夾擊下;十多年來,時而投靠他人,時而另起爐灶,時而倉皇奔逃。劉備那時留不住多少基業,留下的只有一身疲憊,好不容易被荊州劉表收留,過了幾年安逸日子。

想起遠祖漢景帝另一個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血脈出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真正做到了匡復漢室,不甘居於人下的劉備慚愧萬分,以至於上廁所時發現「髀裡肉生,慨然流涕」。(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髀肉指的是大腿內側靠近根部之肉,他認為是自己好幾年不騎馬征戰,懈怠了、發福了,事業發展遇到了瓶頸,不該長肉的地方都變胖了,豈不知這是肢端肥大症病情發展的表現之一。中年人過著安逸舒適的日子,首先長胖的地方應是腹部,劉備早該在洗澡、更衣時就因看見「將軍肚」而慨然流涕了,何至於到了脫褲子時才慨嘆大腿胖了。有著神聖使命感和事業心的劉備,精神上是苦惱的、焦躁的,心理上則依舊充滿希望,沒有真正懈怠,眼睛仍然敏銳地掃射著身邊可捕捉的機會和暗藏的殺機。
轉機終於出現了,其後他三顧茅廬、火燒新野、轉戰長阪、陳兵赤壁、分占荊州、西征蜀地、獨領漢中、建國稱帝,終於一步步邁向事業的顛峰,雖然不能與劉秀的統一大業相提並論,但畢竟對強敵環伺、根基薄弱、命運多舛而機權幹略稍遜的劉備而言,已是很不容易、很了不起了!他很可能是個肢端肥大症病人,應該感謝這個疾病帶來了神聖的命運暗示,而疾病的緩慢進展也沒有在短時間內奪走這個百折不撓的生命,扼殺一部絕妙的英雄史詩。劉備最終兵敗猇亭,「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最終含恨死於什麼疾病無可考,也許是心臟病,也許是糖尿病,也許好幾種疾病一起爆發,不管怎麼樣,這顆頑強的心臟在病損之軀跳動了足足六十二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一個有志向的人可算是賢人;一個有志向並有能力的人可算是達人;一個有志向、有能力並鍥而不捨的人可算是聖人;一個有志向、有能力、有恆心並能在疾病困擾中奮勇向前的人,可不可以算是偉人呢?劉備長著奇異體貌只是個人生契機,那張家世名片實際上也只是微薄的政治資本,很多豪傑不缺類似的東西,項羽就是其中一個。而真正笑到最後的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是一顆強大的心。

【健康提示】
肢端肥大症起病隱匿,緩慢進展,半數患者診斷時,病程已在五年以上,最長者可超過三十年。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決定於腦部垂體瘤本身大小、發展速度、生長激素分泌狀況,以及對正常垂體組織壓迫的影響。臨床上,頭顱MRI可協助診斷。大部分垂體生長激素腺瘤首選腺瘤切除,而巨大的腺瘤可能已侵犯周圍組織,手術即使不能完全切除腫瘤,也可降低腫瘤負荷,同時使用輔助治療措施,如放射治療、藥物治療或二者聯用,以爭取最佳效果。(待續)病驥千里──頭痛夢魘的魏武帝
他一生戎馬,刀光劍影,意氣風發,高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他一統北國,氣吞萬里,又似閨婦幽婉,低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一直抱病,身心俱憊,仍志在千里,笑談「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他是三國時期魏國開創者—生前從未稱帝,死後追贈「魏武」帝號的曹操。

歷史上,文治武功方面成就斐然的君主雖非寥寥無幾,但多未免「略輸文采」,例如漢武帝、唐太宗;文化藝術領域一枝獨秀的君主雖稱一代宗師,但多落得國破家亡,例如李後主、宋徽宗。像曹操這樣集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於一身的人物,在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中,真可謂獨領風騷!
然而,英雄豪傑亦不過一副血肉之軀,生老病死仍是不可逾越的人生障礙。

頭風之禍,神醫枉死
曹操的病幾乎和詩作一樣齊名。東漢末年,神醫華陀名揚天下,曹操召至身邊擔任私人醫生;曹操每次頭風發作都痛苦不堪,而華佗運用針灸之術,總能手到痛除,使他獲得暫時解脫。
曹操所患「頭風」,到底會出現什麼症狀?

頭風,古代中醫病症名,指的是經久難癒之頭痛。此外,曹操<內誡令>曾自述:「孤有逆氣病。」逆氣也是病症名,指氣上逆不順而出現的病變症候,其中胃氣、肝氣上逆都可表現為噁心、嘔吐。綜合來看,曹操的症狀主要是反覆頭痛,劇烈時伴隨眩暈或噁心,甚至嘔吐,文獻裡沒有其他頭部傷病的明確紀錄。

二○○九年在河南安陽西高穴村發掘的曹操墓,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關注,出土文物中的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入葬時尚未獲得帝號,僅以王之禮入殮)。由此推斷,曹操生前很可能經常使用枕石療法治療頭部疾病,印證了史書關於頭痛的記載屬實。

值得一提的是,華佗最後竟死於曹操之手,原因並非如《三國演義》所杜撰的,他試圖用「開顱術」根治曹操的「風涎」,惹得多疑的曹操大怒而殺之。真實的情況是華佗不喜歡當曹操的私人醫生,只為一個人服務;也許他嚮往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也許矢志救助黎民百姓,也許厭惡曹操的飛揚跋扈。不管怎樣,總之他遞交了辭職書,為了掩蓋真實想法,拿妻子當「擋箭牌」,謊稱妻子生病需人照顧。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疏忽最終把他送上了斷頭臺!作為醫生,華佗沒有重視「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而曹操老謀深算且疑心頗重,理所當然不放過任何細節,於是嚴令徹查,真相很快大白,感覺權威受到愚弄的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捕殺華佗。

西元二○八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一代神醫身首異處。正是這年冬天,赤壁之戰拉開序幕,曹操戰敗北撤,永遠喪失了統一全國的機會。或許少了神醫的針灸療法,曹操舊病復發,痛苦難耐,多多少少干擾了他的戰略決策;此後十多年,曹操繼續忍受頭痛的煎熬,但再也沒有像華佗一樣的神醫幫他解脫病苦。

《後漢書》記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看來,從事古代醫療行業的人都仙風道骨,大概總是淡薄名利吧!他們普遍惡於官場逢迎,追求內心清靜自在;他們的心思都用在研究治病之道,一旦與權術扯上關係,他們的心眼兒就顯得不夠用了,也或許是不屑為之。華佗就這樣糊里糊塗地丟了性命。他的心血傑作《青囊經》也隨之失傳。從此,後人只能在傳說中,想像他那妙手回春的醫技了。

言歸正傳,究竟是什麼疾病導致了曹操多年來反覆頭痛?

頭痛病因,紛繁蕪雜
華佗死時,曹操五十三歲,距離去世尚有十二年之久,而華佗已在其身邊服務多年,可見曹操在四十多歲時就開始出現嚴重的頭痛。
導致頭痛的病因比比皆是,大致可劃分為全身原因、顱外原因和顱腦原因。

就全身因素而言,常見的急性感染和中毒可以排除,因古人不可能在漫長的歲月裡罹患嚴重感染或中毒而不死。有人懷疑是高血壓病引起,可是這種疾病的表現通常是頭暈,而非頭痛。當高血壓病人出現明顯頭痛時,病情已較嚴重,此時收縮壓可能大於二○○mmHg;這樣的病人很容易進展到高血壓腦病,甚至高血壓危象,出現心、腦、腎的嚴重損害;在沒有血壓概念和有效降壓手段的時代,極其容易造成死亡。如果曹操患有合併劇烈頭痛的高血壓病,必然是病情嚴重而束手無策的,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居然能十幾二十年大難不死、不留病殘,甚至在政治和文學上事業有成,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就顱外因素而言,顱骨損傷、五官口腔疾病和頸椎疾病都因缺乏證據而排除在外。也有人懷疑是不是三叉神經痛,這類疾病確實多見於中老年人,但疼痛位置以臉部、口腔和下頷為主,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很短,且較少合併噁心、嘔吐;也有人懷疑是不是青光眼,但當病人出現嚴重頭痛時,視力大多已開始惡化,直至失明。在古代是不治之症,曹操倘若患此病,不可能繼續在政治或外交上玩手段、縱橫調度千里戰事。

就顱腦因素而言,腦血管畸形、腦梗死、腦出血等腦血管意外,固然都有可能導致頭痛,但這些疾病甚為凶險,一旦發作,往往預後很差,病人時常非死即殘,甚至可能等不到第二次發作就兩腳一蹬歸天了。至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斷離不開頭部受傷史,可惜史籍未有相關記載,缺乏有力的證據。最後談一談腦部腫瘤的可能性,如果是惡性腫瘤(癌),病人能在缺乏有效治療的情況下存活多年,簡直是天方夜譚;如果是良性腫瘤,瘤體在多年時間裡必會膨脹增大,腦組織會受到壓迫,病人若非無法正常思維,就是無法正常運動;而曹操晚年依然能親率大軍到漢中與劉備一決雌雄,看不出有這類毛病,患腦部腫瘤的可能性也很小。

經過逐步排除,真相逐漸浮出歷史的水面。(待續)強人性格,痛之根源
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搏動性頭疼,是眾多頭痛類型的「大戶」。發作前,部分病人有閃光、視物模糊、眼脹、肢體麻木等先兆,其後頭部一側出現跳動狀的疼痛,並逐漸加劇,疼痛通常在一~二小時達到高峰,持續四?六小時或十幾個小時,重者甚至歷時數天,令人痛不欲生,直到出現噁心、嘔吐後,感覺才有所好轉。偏頭痛的發病機制仍處於討論之中,目前的觀點認為與腦血管異常痙攣和擴張、腦組織缺血和缺氧相關。偏頭痛本身不會致死,但多次發作之後,罹患腦血管意外的機會較正常人多。

對比分析,曹操的頭痛很可能就是偏頭痛,不過偏頭痛的診斷有兩個基本條件:每個月頭痛發作兩次以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七?十小時以上。這些資料自然無法在惜墨如金的史書上找到,因此曹操的偏頭痛僅是合理的推測。
從史料記載事蹟中,還是可以推論發現曹操容易罹患偏頭痛的因素。

其一,性格決定命運,也決定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城市裡文化程度較高的人,更容易患偏頭痛,這與他們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工作緊張程度有很大關係。在生活中,偏頭痛患者經常是爭強好勝、脾氣急躁、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在小說戲劇中,曹操早就被塑造成急功近利、剛愎自用、心胸狹隘、性情暴戾、殘暴不仁的丑角,儘管是藝術誇張的手法,但仍是以生活原型為基礎的。歷史上真實的曹操,脾氣肯定好不到哪兒去,從殺華佗一事即可管中窺豹,當年忌殺孔融已是飽受詬病,屠城縱火更是千夫所指。曹操雖非行伍出身,但統軍作戰數十年,在戰火中屢屢與死神擦肩而過,勝敗常有,不可能一點都不沾染軍人的剛烈;再說,不爭強好勝、追求完美的人,怎麼可能從勢單力薄的小校尉成為削平群雄的魏武王,怎麼可能在亂世中異軍突起?難道董卓、袁紹、呂布、袁術、張繡等手握重兵的軍閥都是清一色任人宰割的飯桶嗎?性格有時比智慧、機遇更重要。

其二,心理壓力巨大。快節奏的社會環境、生活工作的不順心、沉重的壓力,往往使人的大腦神經異常緊張,甚至導致情緒低落,這是偏頭痛的顯著誘發因素。戎馬生涯中,曹操曾以弱少兵力對抗勢大力沉的董卓,結果鎩羽而歸;又曾在與張繡的戰鬥中,痛失長子、侄子、愛將;官渡之戰,曹操軍與袁紹軍的兵力對比竟為一比十,最後艱難取勝;赤壁之戰,傷亡慘重,一世英名幾乎毀於一旦,眼看著大好形勢瞬間化為烏有……家庭生活上,兒子曹丕、曹植相煎何急;愛子曹沖聰慧卻早夭……擅長玩弄政治的他,身為曹氏集團的靈魂人物,不會隨便把喜怒哀樂公諸於世,可以想像多少壓力、悲傷、鬱悶和苦惱積存在他心中而不能宣洩,很可能未到中年,就已滿頭華髮。

其三,睡眠作息不規律,思慮過多。曹操常年征戰,轉戰大半個中國,鮮有獲得良好睡眠、充足休息的機會;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生活日趨穩定,但內政依然複雜多變、風雲詭譎,身為丞相,心思時時刻刻準備著與政敵生死對決。此外,作為開一代文風的文學家,「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王沈《魏書》)由此可知,為了鬥爭需要,為了政治目的和興趣愛好,曹操肯定犧牲了無數的休息時間,身心難以不疲,更易遭致偏頭痛的襲擊。

其四,天氣寒冷也容易誘發偏頭痛,其機制可能與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的血管舒縮障礙有關。研究發現,在冷環境中,頭痛前,雙側顳動脈及分支會痙攣變細,當痙攣達到最大限度時,就轉為被動性擴張;進入頭痛期時,血流衝擊擴張的動脈壁上的痛覺神經末梢,引發頭痛。曹操一生活動範圍幾乎都在北方,征途漫漫,四野茫茫,頭部暴露於北方嚴寒的空氣中在所難免,也是罹患偏頭痛的原因之一。

在眾多易患因素的夾擊下,曹操承受著偏頭痛帶來的陣陣煎熬,用的是堅韌的毅力和樂觀的心態,最終得以頤養天年,活到那個年代的高壽六十五歲。

梟雄肚腸,詩人情懷
帶著病痛,曹操把戰旗從長城插到長江,而他的詩篇卻早已飛越崇山天塹,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沒有人不知道他有殘忍的冷血,有狡詐的肚腸,但沒有人厭惡他的詩人情懷,後人看到那位歌以詠志的曹操,他的痛不是來自於病體,而是來自於戰亂年間百姓的苦難,「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裡行〉)人是最複雜的生物,更何況一代梟雄。

西元二二○年正月的洛陽,漫天飛雪,寒風凜冽。彌留之際的曹操依然覺得頭痛欲裂,然而此刻他最痛心的是國家仍處於分裂之態,卻已無力扭轉乾坤!整整一甲子之後,中國才重新獲得統一,最終的勝利者卻不姓曹,而是司馬炎,曹操當年幕僚司馬懿之孫。千百年之後,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們早已伴隨著帝業灰飛煙滅,只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詩句,依舊縈繞在人們心頭。
不知曹公慰否。

【健康提示】
有許多因素可誘發偏頭痛,在生活起居中應注意避免這些因素對身體的侵襲。
一、注意氣候的影響。暴風雨、過度耀眼的陽光、寒冷、雷聲等氣候變化均可誘發偏頭痛發作。應注意避風寒和保暖,不要日晒雨淋。
二、注意睡眠、運動或過勞的影響,保證規律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注意眼睛調養。
三、保持室內通風,建議戒菸和不接觸二手菸。
四、不要過多食用咖啡、巧克力和動物脂肪,避免接觸酒精。(待續)雪夜血案──酒後猝死的宋太祖
談起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人們往往先想到的是漢、唐,追慕之情難以言表,但對於「屢戰屢敗」的宋朝則不以為然。殊不知,中國人近一千年來都活在輝煌大宋的直接影響下,從文化心理到生活習俗,從上層建築到基層架構,點點滴滴,潤物無聲。

宋朝的開山鼻祖—太祖趙匡胤,其一生更是充滿傳奇色彩,出生於沒落軍人世家,從小志存高遠,懷揣敢打敢拚的精神,二十出頭便闖蕩江湖,在太行山遊歷時,寫下一首粗獷而豪邁的<初日詩>:「欲出未出光邋遢,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其後,從低階軍官做起,憑藉勇敢和智慧,一步一步升為高級將領。

三十三歲時,他一手導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自己加冕為皇帝。隨後十六年裡,繼續南征北戰,把一度支離破碎的中原重新整合打造成蒸蒸日上的嶄新帝國。然而,四十九歲那年冬天,在「斧聲燭影」中突然神祕死去,成為千古之謎。

壽終正寢?死於非命?
關於趙匡胤的死,許多人認為是一齣宮廷陰謀,頭號犯罪嫌疑人就是最大受益者、宋朝第二任皇帝、太祖之弟—太宗趙光義。的確,此人即位後便迫不及待地改變年號,不斷無情地打擊迫害太祖的兒子和幼弟,繼而修改歷史檔案粉飾自己,並宣稱「金匱預盟」,即在母后干預下,兄終弟及,太祖有意把皇位傳於二弟。其他眾多疑點更是紛繁雜蕪、詭祕莫測,甚至傳說他直接弒兄奪位,似乎趙光義就是個殘酷的野心家、陰謀家。

拋開諸如《湘山野錄》、《燼餘錄》等含糊其辭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對趙光義不利的記載,如《遼史‧景宗紀》中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趙光義)自立」的字眼,「自立」一詞讓人覺得趙光義難逃干係。但真相沉沒於歷史長河之中,趙匡胤到底是死於非命?還是壽終正寢?都沒有最終答案,仍將是後世爭論不休的話題。

但筆者認為他死於疾病並非空穴來風,傳位於趙光義也不是絕無可能,至少在傳子還是傳弟的決策上搖擺不定。而處心積累、準備充分的趙光義,極可能是藉著兄長突然逝世的天賜良機,憑政治權謀一舉拿下皇位,大大縮短了等待登基坐殿的時間。

趙光義是趙匡胤的胞弟,是「陳橋兵變」的重要謀劃者和執行者,趙匡胤能順利登上皇位,開基創業,趙光義功不可沒。九六一年(建隆二年),即趙匡胤稱帝後第二年六月,母親杜太后病危,臨終前遺命趙匡胤「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同時「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宋史‧後妃傳》),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自五代以來,中原皇帝執政皆短命,在位最長的不過十年,難保趙匡胤不會步其後塵,為保大宋國祚延續,讓年輕哥哥十多歲、年富力強的趙光義繼承皇位,是合理的想法。

趙匡胤是個明白人,也是個厚道人,大概是答應了。原因有二,其一,趙匡胤至孝,母命不可違;其二,當時大宋根基還不牢固,統一大業尚未完成,趙匡胤之子年紀較小,又完全沒有社會經驗和鍛鍊機會,確實需要趙光義這樣有歷練、「工文業,多藝能」(《宋史‧太宗紀》)的青年政治家作為國家的領袖;至於趙匡胤晚年是否鑑於兒子長大成人、弟弟羽翼漸豐,對最初的想法開始動搖了,就另當別論了。

但是歷史上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趙匡胤在杜太后病亡一個月後,即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後又封其為晉王,表現出極大的信任,不可否認帶有培養接班人的意味。開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重要官職,位列宰相之上,是國都駐地開封府的最高長官;五代以來,已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擔任開封府尹即基本確立了儲君的地位。趙光義利用這一特殊地位,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幕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威望隆而羽翼成」(王夫之《宋論》),也確實輔助趙匡胤取得了宋初的穩定發展。趙匡胤晚年,政權穩固,即使在皇位傳承問題上曾有所動搖,但綜合考慮之後,寬仁大度的他沒有採取貶斥、剪除弟弟勢力的舉動,最終任其坐大。

因此,最接近真相的情況是趙匡胤晚年在傳位問題上糾結不已,但對弟弟採取寬容的態度,沒有做出相關行動制衡;在這個節骨眼上,趙匡胤突然病故,機警而早有準備的趙光義抓住這稍縱即逝的良機,利用掌握的政治資源和第一手資訊,搶先侄子一步控制局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了權力交接,造成了既定事實。至於日後那些讓歷史學家詬病的行為,則屬於政客本能和政治傳統的必然,與趙匡胤之死倒是風牛馬不相及。(待續)聖體長期欠安
據《玉壺清話》記載,趙匡胤去世那年夏天,曾在洛陽住了一個月;臨別時,到父親的安陵祭拜並大哭,說了一句:「此生不得再朝於此矣!」隨後他「即更衣,取弧矢,登闕臺,望西北鳴弦發矢,矢委處,謂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墓地)也」,恰恰說明了趙匡胤死前數月已開始患病,而且病情反覆,讓他感覺來日無多,對健康長壽徹底失望了。

趙匡胤的過世,《宋史‧太祖紀》只說「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和大多數官修史書一樣,沒有說明死因,經常讓人覺得很突然;但宋代李燾所著《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七‧開寶九年十月》中明確記載:「上(趙匡胤)不豫,驛召守真至闕下。壬子,命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守真降神。」其中提到的「壬子」即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趙匡胤死前一天;「驛召」即通過驛站傳詔;「守真」就是指終南山道士張守真。透露了趙匡胤生病後曾命人通過驛站火速前往終南山詔道士張守真進京,並試圖經由「設醮」、「降神」等迷信手段祛病。

應是趙匡胤病了一段時間,治療沒有起色,宮中御醫束手無策,最後不得不借助神仙力量。趙光義迅速獲悉消息,便開始未雨綢繆。至於長期困擾趙匡胤的疾病,目前只能推論是慢性疾病,一般日常工作尚不至於難以勝任,也不至於臥床不起,否則也沒有能力遠赴洛陽並登樓射箭。

趙匡胤最終死亡的時間應是夜間。北宋司馬光《涑水記聞》裡說:「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幾乎同時代僧人文瑩所著《湘山野錄》記載:事發當夜,趙匡胤突然命人召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但遙見燭影下,太宗(趙光義)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這兩本著作成書於北宋年間,距離趙匡胤時代不遠,前者更是大名鼎鼎的砸缸救人英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所作,可信度較高;而文瑩和尚則是經常和當朝大臣交往的佛門弟子,雖然所著較為誇張且有常識性錯漏,但某些關鍵點尚可借鑑。

實情大概是這樣。當夜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寒氣逼人,長期患病的趙匡胤病情有所好轉,自覺精神恢復了不少,於是決定和手握重權的弟弟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見面後,二人把酒長談,數盞美酒一過,幾分醉意的趙匡胤開始責備弟弟近年來在政壇上咄咄逼人、鋒芒畢露,似乎對皇帝寶座垂涎已久;他愈說愈生氣,酒愈喝愈多,借酒消愁愁更愁,趙光義連忙起身認錯,也不停地為自己申辯。趙匡胤亦無可奈何,畢竟自己已老病纏身,兒子們又文弱不堪,而弟弟正如日中天,於是心有不甘地用柱斧在地上狠狠撞擊,發出陣陣令人不安的悶響。發洩一通之後,趙匡胤忽然覺得頭痛欲裂,再加上爛醉如泥,於是無力地倒頭躺下;趙光義見狀,以為哥哥已酣睡,只好起身告辭,但他有敏銳的預感,也對哥哥的身體狀況瞭若指掌,覺得今晚也許會出現意外情況,他離開皇帝寢宮後,並沒有急著打道回府;臨走時,向皇帝身邊早已被收買的內侍使了個詭祕的眼色……這時,龍床上傳來如雷的鼾聲,但黎明時分,臥室內已是死靜死靜的了,內侍進房時發現趙匡胤睡姿極端異常,床上一片凌亂,再摸一摸皇上的身子早已冰涼!

皇后聞訊大驚失色,趕忙吩咐內侍們喚皇子前來;然而,這些人早成為趙光義的眼線了,他們瞞著皇后和皇子,第一時間向趙光義通報,於是晉王趙光義得以迅速掌控全域,順利登基稱帝。南宋以前的北宋皇帝都是他的子孫。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約兩百年之後,苟且於江南一隅的宋高宗趙構,因不育無後,並且宗室貴族在「靖康之難」中被金人擄掠一空,不得不在民間選拔出趙匡胤的七世孫趙?,作為養子繼承大統,宋朝皇帝血統竟又重新回到太祖這一脈上。

雪夜真凶,呼之欲出
經過一番仔細地分析,筆者認為趙光義直接行刺或陰謀毒殺的可能性都不大,因為犯不著這樣做,他的半隻腳已踏上龍椅,剩下的只是不長的時間問題,畢竟他不是冷酷殘忍的李世民,趙匡胤也不是小肚雞腸的李建成,兩人關係更不至於劍拔弩張。縱觀有宋一代,南北二朝類似「玄武門之變」的血腥宮廷鬥爭遠較前朝後代少,宋朝皇帝大多溫文儒雅、文質彬彬,甭說嗜殺成風,連對大臣處以極刑都較少見。因此推論趙匡胤極可能是在慢性疾病上突發急症暴亡。

從流傳的畫像看來,祖籍河北的趙匡胤是個不折不扣又胖又壯的黑臉大漢,倒極符合武將的外型。另外,他喜好喝酒也是人盡皆知,雖然年輕時武藝高強、戎馬倥傯,但是中年之後貴為天子、養尊處優,偶爾參加體育活動,如騎馬、射箭、蹴鞠(古代中國的足球)等,並無助於遠離疾病,終究容易成為高血壓之類疾病的受害者,甚至可能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在這些疾病的煎熬下,他也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在那個神祕的雪夜,真正把他的生命推下懸崖的罪惡之手又是什麼呢?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最可能是心腦血管急症。筆者認為在找不到他罹患心臟病相關證據的前提下,可以大膽推斷四十九歲的趙匡胤死於腦出血!

腦出血,俗稱腦溢血,是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嚴重腦部急症,五十?七十歲的人更為多見,實際是指非外傷導致的腦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見的基礎病因是高血壓、腦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畸形等,常有用力過度、情緒激動、酗酒等誘發因素,常在活動中突然發病。臨床上的腦出血發病十分迅猛,病情可在幾分鐘到數小時內達到高峰,主要表現為嘔吐不止、頭痛劇烈、昏迷不醒、肢體癱瘓等,由於發病急驟、病情凶險,因而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非常高,死者多直接死於腦內呼吸、循環中樞受損。(待續)趙匡胤有哪些腦出血的易患因素呢?

第一,他很可能是個高血壓病患者,理由上文有所涉及:體胖、嗜酒、中年後運動較少;性格豪爽的他在飲食上大概也無所節制,再加上又是典型北方人,口味較重,攝取鹽分可能較多。綜合來看,患高血壓的機率很大,而古代既無血壓概念,也無測量血壓的工具,更談不上有效的降壓方法。如果趙匡胤出現頭暈等症狀,古代太醫也只能按照「風疾」進行處理,實際上他們也無法把血壓升高和腦部出血連結起來。

當血壓突然過度升高時,腦內動脈會因壓力過大而爆裂,如同氣球被吹破一樣,發生腦出血。此外,長期的高血壓會使腦內小動脈內膜受損、脂質沉積、透明樣變(hyaline change),從而使得管壁脆性增強,彈性漸差,更易破裂出血。

第二,趙匡胤喜歡喝酒,這是證據確鑿的。《宋史》記載了一段故事:太宗「雍熙三年十二月一日,大雨雪,帝(趙光義)喜,御玉華殿,召宰臣及近臣謂曰:『春夏以來,未嘗飲酒,今得此嘉雪,思與卿等同醉。』又出御制<雪詩>,令侍臣屬和。」由此可看出,宋太宗從春天到夏天沒有飲過酒,直到冬天大雪紛飛,才找個理由和近臣們暢飲一次。為什麼趙光義如此潔身自好?可能是他覺得哥哥陽壽如此短與過度喝酒有關。

確實,軍人出身的趙匡胤一生與酒難捨難分,也不難理解,喝酒不僅是他的個人嗜好,更是政治工具之一。酒酣耳熱之際,可讓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杯酒釋兵權」,也可與名相趙普「雪夜定策」,制訂先南後北的統一大計,就連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朕每因宴會,乘歡至醉,經宿,未嘗不自悔也。」(《涑水記聞》)

喝酒之後,在酒精的作用下,人體交感神經愈加興奮,從而導致腦血管收縮,其內壓力增大,血管壁撐不住壓力就容易破裂出血。另外,長期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舒張調節障礙,並出現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管內脂質沉積,使得血管彈性更差,又為腦出血創造了條件。

第三,趙匡胤是性如烈火之人,從小生活在軍人世家,文化教育程度不算高,年輕時四處闖蕩,多年在沙場上兵戎相見、出生入死,登基後成為九五之尊,脾氣暴躁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他曾因狩獵時不慎墜馬,一怒之下竟隨手把寶馬殺了;在後院打雀鳥時,為了臣子上奏常事而中斷,竟將臣子的牙齒打落兩顆,可見此人性格之暴烈。幸虧他還算注重學習和自省,犯錯後會及時醒悟,倒未釀成大禍。現代醫學觀點認為這屬於A型性格,主要特徵是個性強、急躁、易緊張、衝動、好勝性強;有時間緊迫感和匆忙感;常有過分的抱負等,幾乎每一樣都能和老趙對上等號啊!

國外的Friedman學院專家於二十世紀五○年代提出,並研究證實了這種性格與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存在某種關聯;其與腦出血的關係也在隨後的研究中受到關注,有理由推測A型性格在腦出血的發病過程中,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透過影響血壓而間接增加了腦出血的危險性。

第四,趙匡胤死亡當晚,情緒處於激烈波動之中。已達天命之年的他,長年累月為國事殫精竭慮,但是吞滅北漢、北擊契丹的軍事行動並沒有取得預期勝利,讓一貫百戰百勝的他頗感挫折;弟弟趙光義在開封一帶日益坐大,似乎有覬覦皇位之心,而自己的兒子又不爭氣,讓自尊心極強的他惱羞成怒。當晚,他們兄弟之間具體聊了什麼不得而知,但恐怕離不開權力之爭,以老趙的性格,難免不搞得臉紅脖子粗。惡劣的情緒是腦出血的重要誘因,包括極度悲傷、興奮、恐懼和憤怒等。臨床工作中,筆者發現多數腦出血患者發病之前都出現過情緒激動,曾有人做過研究證實近三○%病人是因生氣、激動導致腦出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短時間內的情緒變化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從而心跳加速、血壓飆升,使得原本已脆弱的血管雪上加霜。

第五,天寒地凍是趙匡胤腦出血的另一幫凶。雪夜對酒暢飲,看似頗有文士浪漫之風,其實對中老年患者而言是危機四伏。季節的更迭及外界溫度的變化可以影響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正常代謝,改變了血液黏稠度,血漿纖維蛋白原、腎上腺素均會升高,毛細血管痙攣性收縮和脆性也會增加,短時間內顱內血管不能適應如此明顯的變化,即出現血壓波動,最終加速腦出血的發生。

千年評說,歷史功過
那個風雪交加的晚上,趙匡胤一臥不起,初時人們聽到了鼾聲雷動,其實是病危的信號。他躺下時,一條重要的腦血管已撐不住四十九年的種種巨大壓力,不幸破裂了,鮮血如決堤之水一樣,借著血壓的衝力,噴射入腦室,隨即形成血腫,把中樞結構壓迫窒息;而原先需要血液供應的部位則無血可用,亦迅速凋亡。死神步步逼近,一世英雄的趙匡胤卻陷入了最大的無助,即使活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他迅速滑入無盡黑暗的昏迷,身子不自覺地掙扎、抽搐了幾下,由於大腦受到嚴重損傷,神經中樞支配氣管擴張的作用減退,繼而消失,病人自然發出了鼾聲,這是呼吸停止的前兆……

一代英雄、曠世明主就這樣「無可奈何花落去」,與世長辭了。深夜無人,燭影斧聲,歷史上一大疑案就此留下。他結束了唐末至五代十國長達百年的軍閥割據局面,重整山河,九九歸一;十六年勵精圖治,政治清明,民富國強,文風大盛;留給千年以後的中國燦爛的文化和無盡的遐想。後人經常把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相提並論,確是有道理的。趙匡胤的傳奇結束了,是是非非也許可以「盡入漁樵閒話」,但是注重健康的現代人,對於他的倉促離世,除了惋惜,更應該引以為戒,切莫掉以輕心。

【健康提示】
腦出血發病急驟、病情凶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目前中老年人常見致死性疾病之一。發病主要原因是長期的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絕大多數患者發病前血壓明顯升高,導致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常見的腦出血先兆症狀有:突感一側身體麻木、無力、活動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穩;說不出話或有頭暈等症狀。發病時,病人常常頭痛劇烈,嚴重者迅速陷入昏迷狀態。

高血壓必須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有效避免腦出血的發生,在高血壓病長期作用下,任何誘發血壓短期升高的因素都會導致腦出血發生。同時為避免腦出血,應忌暴飲暴食、多糖高脂飲食、酗酒和抽菸,也不宜進食過於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和過濃的咖啡、茶等興奮性飲料。(待續)冰火兩重──冷熱煎熬的康熙帝
一六九三年溽暑的一天,一位面容憔悴的病人斜靠在床上,背後墊了一大疊枕頭,一雙手顫動不已,還不停地緊抓著身上厚厚的被蓋;這兩隻曾在戰馬和弓箭之間扭動乾坤的大手,如今枯瘦如柴。
他的嘴唇已開始抽搐,在冰冷的內寒中黯然發紫,每次抽動都帶著巨大的痛苦;一雙眼窩深陷的眼睛,慌亂無神地瞧瞧這又瞧瞧那,有時彷彿無比懷疑地盯住身旁的每個人。
從夜間到白天,寒魔在他的體內肆虐橫行。好不容易捱到旭日初升,一縷陽光透過紫禁城乾清宮的門窗投射到陰暗的臥室內,寒氣似乎正慢慢消退;然而,他睜開眼睛的次數卻愈來愈少了,被瘟神糟蹋得不成樣子的臉龐在日光映襯下,顯得愈來愈慘白。

此刻,高燒好像一場暴風雨,使他全身無不處在火焰的焚燒中,汗水把被單都浸濕了;他的軀體被病魔的長矛刺得千瘡百孔,被非人的痛苦折磨得不省人事,被這從天而降的妖風吹得扭曲變形!
大臣們、御醫們驚恐、徬徨不已。
這位病人就是時年三十九歲的康熙帝,大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二代君主。

峰迴路轉,奇蹟出現
鑑於病情加重,御醫治療效果欠佳,一向勤政的康熙帝這次不得不安心靜養,把國事託付給十九歲的皇儲:「朕因違和,於國家政事久未辦理,奏章照常送進,令皇太子辦理,付批辦處批發。」
當康熙帝病懨懨地躺在死神門口、眾人一籌莫展之時,宮內的西洋傳教士進獻了一種用樹皮提煉的西藥,說是能治療皇上的頑疾。太醫院頓時被一石激起千層浪,惱怒了:天下有什麼藥能比咱們的中藥更保險、更有療效?再說,這些傳教士並非郎中,他們懂什麼?敢拿當今聖上做試驗品?

然而,他們的傳統辨證治療依然無法為皇上解除一絲一毫痛苦,眼看著未到不惑之年的康熙帝就要像其父那樣英年早逝了。生存的渴望使得這位千古一帝終究邁出了大膽的一步,他先讓下屬服藥證明無毒之後,果斷地服下這些藥物。
奇蹟很快出現了。當晚,康熙帝一夜甜睡,未覺寒氣來襲;第二天,熱潮再次擾人,遂又服下一劑,症狀竟逐漸減輕。康熙帝仍不相信會如此容易擊退頑疾,等待著可惡的寒熱再犯,一天一夜過去了,他的身體平安無事。龍體康復了,宮廷內一片歡騰。

康熙帝最終活到六十八歲。「大漸」、「崩」等極其不祥的字眼並沒有提前出現。這場大病只是人生的一段插曲。《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對此事輕描淡寫:

康熙三十二年,五月,甲辰朔。……
癸丑。聖躬違和,不理事。……
壬戌。諭大學士等,朕躬違和,久未理事。今已稍愈,奏章著照常送進。……
壬午。諭大學士等,朕體已大愈矣,行步並無妨礙。

這個被官方史書遮遮掩掩的病魔,真面目到底如何?又是怎樣被打敗的呢?

筆者從當時的清宮傳教士記述中找到了答案。法國人都‧哈爾德(Du Halde)在《中國地理歷史年事政治紀錄》中說:「聖祖(康熙帝)因被惡性熱病侵襲,徐日升(Thomas Pereira)、張誠(Jean-Franois Gerbillon)神父奉命通夜留在宮內,並將法王類斯十四世賜給舉國貧民的錠劑呈進,服用半帖,熱即解除。數日後,因飲食失調變為瘧疾,上下驚恐,邀頒布詔書,徵求良法。特派四大臣專主其事,應徵者甚眾……但結果無效……天言教神父適時獲得金雞納一磅,此藥北京尚無人知其效,在宮中試於三個患症之人。一個發熱時服之,第二個發熱後一日服之,第三個無熱時服之,皆一劑見效。康熙帝見此,乃大膽服之而癒。」

法國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的《康熙帝傳》也記錄:「我們用歐洲帶去的藥物治癒了大量病人,其中不少是宮廷大臣,甚至還有一駙馬。不久,皇帝也患了一場重病,服御醫藥無效,恰在此時,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與劉應(Claude de Visdelou)兩神父(均為法國人)來到,並帶來緊急金雞納霜,治癒了帝病。」白晉還得意地說:大病初癒的康熙帝為了表彰傳教士的功勞,並把西藥發揚光大,陽曆七月四日在皇城西安門內,專賜法國傳教士廣廈一所?名為救世堂。

一六九三年七月四日對應的正是陰曆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初二,與康熙帝陰曆五月病重、同月又病癒的官方記載完全一致。從西方的記載看,他是患了瘧疾(malaria),俗稱「打擺子」,通過服用「金雞納」獲得了痊癒。
瘧疾到底是一種什麼病?

瘧蚊叮咬,疫病發作
瘧疾在古代稱為瘴氣,是由雌性按蚊(anopheles)叮咬人體,將其體內寄生的瘧原蟲傳入人體而引起;以週期性冷熱發作為主要特徵,可以導致脾腫大、貧血以及腦、肝、腎、心、腸、胃等器官受損,嚴重時致命。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夏、秋季蚊子最活躍時,患者最易受到侵害。由感染到出現發熱稱為潛伏期,不同種類的瘧原蟲潛伏期不一致,大多從兩週到一個月不等。潛伏期末,患者會出現前驅症狀,如頭痛、噁心、食欲不振等。

康熙帝發病前的陰曆四月,多次前往寧壽宮和暢春園給皇太后請安,這些居所周圍有面積較大的園林,草木花叢比比皆是,自然是蚊蟲孳生的理想之處,他經過這些地方,自然容易被蚊子叮咬,繼而受到感染。

典型的瘧疾多呈週期性發作,表現為間歇性寒熱發作。發作時先有明顯的驟然寒顫,患者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若在盛夏,雖蓋棉被數層仍感冰寒,寒顫持續約十分鐘至二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四十度或更高,患者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二?六小時後,患者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其後自覺舒暢乏力、嗜睡,入睡數小時,醒後更覺暢快,但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複上述寒顫、高熱發作,周而復始。

因瘧原蟲在人體內紅細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紅細胞脹大破裂,此時大量裂殖子和瘧原蟲代謝產物進入血液迴圈,引起異性蛋白反應,使機體肌肉收縮產熱。這些物質又可作用於大腦體溫調節中樞,進一步引起發熱及其他相關症狀。瘧原蟲完成第二次增殖時,再重複以上的發病過程。不同種類的瘧原蟲增殖時間不一致,因而發作週期也不一致,部分瘧原蟲導致的瘧疾雖使患者反覆寒顫、發熱,但經過多個週期之後,是可以自行緩解的;不過有種叫「惡性瘧」的瘧原蟲導致的瘧疾不經治療,難以自行緩解,能使肝臟、腎臟等器官急性衰竭,常可奪命。康熙帝正是由於體內紅細胞被瘧原蟲破壞、大量裂殖子等物質釋放進入血液,從而產生了寒熱交替的煎熬。

在傳教士的幫助下,康熙帝終於從瘧疾的魔掌中掙脫出來。那麼,治癒瘧疾的西洋聖藥—「金雞納」又是何物呢?(待續)治瘧神藥,來自南美
其實金雞納不是歐洲醫學的發現,它的原料是金雞納樹皮,這種樹原產於南美洲厄瓜多爾。十七世紀,南美印第安人就開始用這種樹皮治療忽冷忽熱的瘧疾,後來一位傳教士得知了它的功效,用以治好了西班牙駐祕魯總督夫人Ana Cinchon的瘧疾。一六三二年左右,該靈藥從南美新大陸被引入到西班牙;到了一六三九年,由總督夫人的侍臣傳出了國界,在歐洲廣為傳播。這種樹皮以總督夫人的名字被命名為金雞納(cinchona),成為當時著名的治瘧藥。

金雞納就本質來說,只是與中草藥無異的土著本草,並非科學產物。中國不出產這種樹,因此歷史上無此藥治療瘧疾的記載和醫學總結,而當時歐洲人對瘧疾的發病機制、金雞納治療瘧疾的原理仍是一無所知的。

早在十六世紀,經歷過文藝復興洗禮的歐洲諸國,在科學技術上對古老中國急起直追,有些領域已經超越了。明代中期,中國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先進的火炮,乃至學習他們的槍炮製作工藝;單就軍事技術而言,當時中國已經落伍了,只是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國力差距仍大,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的慘劇才沒有提早三百年發生。到了康熙時代,雖然歐洲的解剖學、生理學已遠超前於中國,但就治療效果而言,西醫並不比中醫高明許多。當時西醫並無可與李時珍一五七八年寫成的《本草綱目》相提並論的學術著作。

一八二○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佩爾蒂埃(Pierre Pelletier)與約瑟夫‧卡文圖(Joseph Caventou)從金雞納提取出有效成分奎寧(quinine)和金雞寧(cinchonine)。一八八○年,外科醫生阿方斯‧拉韋蘭(Alphonse Laveran)在阿爾及利亞用顯微鏡觀察到瘧疾病人血液中的瘧原蟲。一九四四年,哈佛科學家羅伯特‧伍德沃德(Robert Woodward)與威廉‧德林(William Doering)第一次以人工方法成功合成奎寧,其後奎寧被證實可打斷人體內瘧原蟲的生長週期。這些化學、藥物學和病理學的發現,使金雞納治療瘧疾的原理真相大白,使原始的金雞納進化為治瘧疾的現代醫藥。

遺憾的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科技發展領域幾乎找到聰明的中國人曾經活躍的身影,而當時的中國正經歷著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深重災難。
同樣是瘧疾,中國人單靠自己的技術未能戰勝,而歐洲人卻輕而易舉地克服,意味著什麼?當時幾乎沒有人進行過深刻反思。

先進西學,失之交臂
康熙帝的文治武功在有清一代,乃至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都是值得稱道的,這方面可謂「前人之述備矣」;他也是罕見重視西學的君主,幾何學、天文學等西方最新成就,曾是他案頭工作之餘的心愛之物。

康熙帝再英明、再偉大,也無法拋開時代的局限,他茫然不知西方科技日新月異的原因,一竅不通西方政治、社會制度的變遷;那些珍貴的科學知識,只不過當作私人的愛好,充其量只命人翻譯、印刷相關書籍,沒有大力普及推廣,沒有讓社會大眾廣為接受,使之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中國依舊沿著老路,自以為是地走下去,並且愈走愈自負,愈來愈閉目塞聽。從這一點看,同一時代領導沙俄進行全面改革的彼得大帝,比他偉大。

康熙帝之後,更沒有一個帝王具備他那樣的胸襟。一八四○年,英國殖民者用堅船利炮在中國沿海如入無人之境,此時,康熙帝後人道光帝完全不知「英吉利」是什麼國家?所居何處?又過了十幾二十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守衛京師的清軍精銳部隊雖然勇敢頑強,但他們手中的武器還是弓箭、刀槍,不比幾百年前戰勝明朝的祖先進步多少。中國和西方,真正是冰炭兩重天。

瘧疾來犯,沒有成為中國覺醒的契機;直到真正強敵來犯,中國人才開始「睜眼看世界」。

【健康提示】
任何疾病的預防都比治療更重要,瘧疾也不例外。根治現症病人和帶瘧原蟲者,是控制傳染源的有效途徑;消滅按蚊孳生地及殺滅蚊蟲,是切斷傳播途徑的必要手段;注意個人防護,穿長衣、長褲,房間內要防蚊、驅蚊,如使用蚊帳、驅蚊劑等,是保護自身免受蚊蟲叮咬的重要方法。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5765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5/2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