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沒教的事2:劉炯朗讀三字經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會員好評 ★★★★★(1)
  • 1個人喜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大師新講《三字經》
無分年齡大小、學歷高低,都能從中啟發智慧,感受趣味。

 

年僅七歲的孩子為何有資格當孔子的老師?為何能掌管國家典籍、校正藏書?
四時、五行、七情、八音、十義……數字中究竟藏著多少攸關實際生活的密碼?
三傳、四書、六經、二十二史……古籍裡到底留下多少不可不知的智識遺產?

精讀《三字經》,觸類旁通有大用
有故事可講:孔融讓梨時,如果梨子大小差不多,或是數量不夠,該怎麼分配?
有道理可論:五常仁、義、禮、智、信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有什麼相關?
有文墨可讀: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到底是留?還是不留?中文斷句多奧妙。
有歷史可評:王莽謙恭未篡時,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今人是否懂得以史為鑑?
有愛情可談:漢武帝金屋藏嬌,華屋裡住的是元配皇后,外遇別曲解典故啊!

《三字經》只有千餘字,一字一句盡是寶藏,囊括了教育、道德、文學、數學、歷史和哲學,同時觸及人文社會、天文地理、人物典範等領域,可說是最實用的智慧經典。

《劉炯朗讀三字經》以更廣義、更實際的方式,從歷史、文學、科學及藝術等不同角度解讀,具體呼應了臺灣教育制度下活潑多元的學習,可作為親子教育與人格奠基的重要讀物。

 

獲獎記錄

▲《學校沒教的邏輯課》
▲《國文課沒教的事》(2011)
2012年臺北市101年度兒童深耕閱讀好書推薦
2012年臺北國際書展馬英九總統購書書單
▲《下課後的奇幻補習班》(2011)
2012年臺北國際書展馬英九總統購書書單
▲《一次看懂自然科學》(2010)
2010年開開卷年度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 
馬英九總統推薦2011年暑期青年閱讀好書
2011年第35屆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科學類
2011年第33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一次看懂社會科學》(2010)
2011年第33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20不惑──大學校長親授33堂生涯必修課》(2010)
2010年度臺北縣國中小優良圖書
2011年第33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目錄

作者序
引言

第一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第二堂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第三堂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第四堂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第五堂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第六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第七堂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第八堂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第九堂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第十堂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第十一堂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第十二堂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第十三堂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第十四堂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第十五堂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第十六堂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第十七堂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

第十八堂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第十九堂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第二十堂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第二十一堂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第二十二堂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第二十三堂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第二十四堂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第二十五堂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第二十六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第二十七堂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第二十八堂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註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第二十九堂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第三十堂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第三十一堂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第三十二堂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第三十三堂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第三十四堂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第三十五堂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第三十六堂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第三十七堂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第三十八堂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第三十九堂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第四十堂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

第四十一堂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第四十二堂
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

第四十三堂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第四十四堂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第四十五堂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第四十六堂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第四十七堂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第四十八堂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第四十九堂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第五十堂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第五十一堂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第五十二堂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第五十三堂
遼與金,帝號紛,迨滅遼,宋猶存。

第五十四堂
至元興,金緒歇,有宋世,一同滅,併中國,兼戎翟。

第五十五堂
明太祖,久親師。傳建文,方四祀。
遷北京,永樂嗣。迨崇禎,煤山逝。

第五十六堂
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第五十七堂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第五十八堂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試閱

引言

「教育」這個詞在拉丁文是?ducati?,本意是「引導」和「養成」,在《孟子‧盡心》就用過這個詞:「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教育的過程有三個面向:傳授(instruct)、引導(invite)和啟發(inspire)。一、傳授,是知識的傳遞:對年僅三、四歲,在古代進私塾、在現代進幼稚園的小朋友們而言,他們對語言、文字、算術乃至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都毫無或者只有薄弱的知識,因此教育內容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的事情—對現代的小朋友來說,還得加上對第二國語言和方言的考量等。二、引導,是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養成:我們要以傳授為過程,以內容為載具,培養小朋友們探索(exploration)、想像(imagination)、模仿(imitation)、重複(repetition)和記憶(memorization)等的能力和習慣。三、啟發,是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提升:讓小朋友不但積極地投入目前的學習,從中得到快樂和鼓舞,會更加主動地追求、發掘新的學習領域和方向。而這三個面向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

中國古代小朋友上私塾時,啟蒙用的課本就是所謂「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啟蒙」就是從零開始,站在教育的觀點來說,就是從完全沒有任何基礎開始,把基本知識和觀念,灌輸給初進入某一個學問領域的人。同時,小朋友們對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養成,也是從零開始,他們不懂得任何方法,沒有什麼好的和壞的習慣,更何況讀書是一件快樂還是痛苦的事情,他們也毫無先入為主的經驗。當我們一一來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這些啟蒙教材時,也的確可以從這三個面向來評量這些教材。

中國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文字書體標準化,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由李斯編寫《倉頡篇》,趙高編寫《爰歷篇》和胡毋敬編寫《博學篇》三本字書,作為啟蒙學童用的課本。到了漢代,這三本字書合成一本,就叫做《倉頡篇》,字書裡四字一句,而且句句押韻,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只剩下殘章斷簡。我們在考古出土的文字裡找幾句作為例子。

「倉頡作書,以教後嗣。」倉頡造字,並且傳授給後人。
「幼子承詔,謹慎敬戒。」小孩們得到這些教導,要小心謹慎地牢記奉行。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努力地去背誦,白天晚上都不可以停止。
「初雖勞苦,卒必有意。」雖然開始時很辛苦,後來一定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意義。
這不就是和今天我們對幼稚園的小朋友講的話一樣嗎?

從這個古老例子開始,到接下來要講的「三百千千」,大家會發現其中都是簡短的句子,大多是三個、四個、五個或者七個字。直覺來說,短句子讀起來鏗鏘有力,容易背誦。

心理學家有更精準的說法,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米勒(George A. Miller)在一九五○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神奇的數字七,加或減二〉的論文,米勒教授這篇論文是認知心理學的經典之作,被引用次數高達一萬四千多次,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察指出我們大腦短暫記憶的容量,大約是七個單位,例如:把一串數字念給一個人聽,然後請他複誦這一串數字,如果數字的總數不超過七個,他多半能正確地複誦;或者先生奉太太之命到超市購物,如果採買項目不超過七個,多半也能記得,不至於有所遺漏。當然,七不是一個精準的數目,所以米勒教授比較寬鬆地說是七加或減二。實驗結果也證實,複誦一連串十個數字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當我們談到記憶的容量是七個單位時,可以想像大腦裡有一組匣子,每個匣子裡可以存放一個單位的訊息,但是以數字為例,一個單位並不限於一個數字,例如:八個數字的電話號碼可以分成四個單位,87、73、67、69;一組美國電話號碼可以分成+1、216、385、10、73五個單位來記憶;到超市購物,香蕉和橘子可以作為一個單位,牙膏和牙刷可以作為一個單位,的確是幫助增進記憶能力的方法。

不過,「七」這個神奇的數字,是年輕成人短暫記憶的容量,老人和嬰兒的容量則沒有那麼大;有一個實驗結果顯示,六個月大嬰兒的容量只有一。這解釋了編纂字書時,不但要用短句,而且上下文理的連貫、聲調的抑揚、韻腳的使用,都會對記誦有很大幫助。古人對啟蒙的孩子,特別著重背誦的部分,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耳熟能詳」的意思。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小時候背下來的詩詞文章,當時無法完全理解,隨著年齡增長,卻愈來愈明白其中的意義,當初的記憶成了後來受用不盡的資糧;就像聆聽交響樂,起初似乎沒有明顯清晰的情境,但是聽久、聽熟了,就聽出味道和感覺了。(待續)第八堂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小朋友們應該學些什麼呢?《三字經》裡說:「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從字面來說,孝就是孝順父母,弟通「悌」,就是親愛兄弟,見聞就是看到和聽到事和物,數是數字,文是文字。

其實,這四句說的就是小朋友學習內容的四大領域,和現代教育理念相符合。「孝悌」代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推而廣之就是倫理道德;「見聞」代表人所處世界的一切,推而廣之就是宇宙、天文、歷史、地理、經濟、社會;「數」代表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電腦科學;「文」代表語言文字表達、領悟和欣賞的能力,包括本國和外國語文。道德教育、通識教育、科學教育及人文教育,正是現代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的四大支柱。

按照《三字經》的說法,和現代教育理念相符合的這四個領域是有先後重要次序的,首先是孝悌,其次是見聞,然後是數和文;不過,後二者倒是不分先後的,把「文」放在後面也許是為了押韻的緣故而已。

小孩開始學算術時,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開始,從一到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那麼十、百、千、萬之後是什麼呢?是億、兆、京,可以再上去……但是億、兆、京卻有幾個不同的定義:

至於英文的說法呢?ten、hundred、thousand之後是million、billion、trillion,也有不同的定義,現在常用的是million是106,billion是109,trillion是1012,googol是10100。

讓我來講個不能盡信的小故事:在全球資訊工業占非常重要地位的公司─Google,按照二○一二年的數據,年收入達五百億美元,雇員逾四萬人。公司是一九九六年由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兩個研究生佩吉(Larry Page)和布林(Sergey Brin)以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為基礎而成立的。

當時他們選用了Googol作為公司名字,可是一位投資人在投資支票上,卻把公司名字誤寫成Google(據說投資總額是二萬五千美元),他們心想如果去找他重新開立一張支票,萬一他改變了投資的主意,那不就麻煩了,不如乾脆將錯就錯,把公司名字改為Google。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是十進位,在人類不同文明的發展中,用十進位來數數是最普遍的,因為我們有十隻手指,很自然的可以用來數數;但是在電腦科學裡,都用二進位,就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因為在電腦技術裡,只用0和1來代表數字是最方便的做法。

「太極」是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重要的觀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句話有很多深入奧妙的解釋,但是從數字的觀點來說,不正是二進位的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嗎?

另外,數字學好了,也可以應用在文字上,例如「一五一十」、「三心二意」、「亂七八糟」、「百無一失」、「千方百計」、「千頭萬緒」、「千變萬化」等成語。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句詩就用了「一」、「兩」、「千」、「萬」四個數字。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共用了「千」、「萬」、「孤」、「獨」四個與數量有關的字。

至於邵雍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不免是文字運用的挑戰了。(待續)第十九堂(上)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小孩子文學教育的過程,從啟蒙開始,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詳訓詁,明句讀」,第二階段是「小學終,至四書」。

我們前面講過了「明句讀」,接下去講「小學」。中國古代「小學」這個名詞,並不是現代教育制度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國民小學;古文的「小學」是語言文字學的統稱,包括音韻學(釋音,就是聲音)、文字學(釋形,就是形狀)和訓詁學(釋義,就是含義)。「詳訓詁,明句讀」就是指詳細了解訓詁學,明白如何標點斷句,這些都是包括在小學裡的內容。

語言文字的學習有三個重要的面向:第一個是聲音,學會了正確的發音,講出來別人才聽得懂,也才聽得懂別人講什麼,更進一步注意詞和句聲調的配合,包括平仄、韻腳,聽起來、講出來就更加悅耳動聽,即是音韻學;第二個是形狀,學會了正確的寫法,寫出來別人才看得懂,也才看得懂別人寫什麼,進一步在書法上呈現出美感,再加上字和詞的屬性(例如:虛字實字、名詞動詞),詞和句的結構(例如:文法),即是文字學;第三個是會義,是最重要的部分,聲音和文字都是用來傳遞訊息的,如何精準地、明確地、優雅地使用這些符號來表達訊息、理念和情感,才是使用語言和文字的目的。中國古代的訓詁學可以狹義地定義為譯解詞義的研究,但也分析古代書籍裡的語法和修辭,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詞義叫做「訓」,用當代的話來解釋古代的語言叫做「詁」,也就是說將古文翻成白話文,再翻成火星文。

讓我講個故事印證前面所講的。一九三二年夏天,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國文試題由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出題,他出了一個對對子的題目,上聯是「孫行者」,按照陳先生的筆記,標準答案是「胡適之」,胡對孫,因為猢、猻是猿猴,行和適是動詞,者和之是虛字;不過有考生用中國古代有名的數學家「祖沖之」的名字作答,也對得很工整。

國文考試考對對子曾引起一番討論,後來陳寅恪先生特別給當時國文系系主任劉文典寫了一封信,說明用對對子來測驗學生文學修養的幾個重點:

第一,對對子可以測驗虛字、實字、名詞、動詞的分別和使用;
第二,對對子可以測驗平仄和聲韻的掌握;
第三,對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和語彙使用能力之高低;
第四,對對子可以測驗思想的條理、聯想的能力和創意的高下,上等的對子在思路上必須具備正反合三個階段。

我認為應該可以加上測驗思想的靈活,因為對對子的確是海闊天空,不像寫文章要按照固定的題目來發揮。

再來看些有關語言文字學的例子:
所謂錯字是筆劃錯了,變成一個不存在的字,別人看不懂,只好瞎猜。「花港觀魚」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那裡有個花港觀魚碑是康熙皇帝寫的,魚字下面有四點,但是康熙皇帝寫的「魚」字卻只有三點,當然是個錯字;不過,當時沒人敢說皇帝犯錯,只好解釋為魚字下面的四點是火,火會把魚烤死,康熙皇帝有好生之德,少寫一點,三點就是水,讓魚在水裡自由自在地游。

至於別字則是筆劃錯了,變成另外一個字,也稱為白字,「白」源自「別」的音變。

有個學生去外地讀書,寫信給爸爸:「這裡天天下雨,別的同學都有命,我沒有命,請趕快寄錢過來,好讓我買命。」爸爸大吃一驚,怎麼兒子沒有命了?原來兒子要說的是這裡天天下雨,別的同學都有「傘」,我沒有「傘」,請趕快寄錢過來,好讓我買「傘」;卻把「傘」字寫成「命」字了。

最常見的錯別字是同音異字的別字,尤其是現在很多人在電腦上打字都用注音輸入法。有個小學生在日記上寫:「我的爺爺去『勢』了,大家都很悲傷。」他把世界的「世」,寫成勢力的「勢」,這一來,最悲傷的應該是他爺爺吧!(待續)第十九堂(下)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前文提到語言文字的學習有三個重要的面向,第一個便是聲音,學會了正確的發音,講出來別人才聽得懂,也才聽得懂別人講什麼,更進一步注意詞和句聲調的配合,即是古文的「小學」中的音韻學。

字的發音錯了,別人聽不懂,甚至會引起誤會。「有字讀字,無字讀邊」往往是念錯音的源頭,「鬼鬼祟祟」念成「鬼鬼崇崇」,「剛愎自用」念成「剛復自用」,「病入膏肓」念成「病入膏盲」,「荼毒生靈」念成「茶毒生靈」都是有字讀字之害。「?」是樹根的意思,加上三點水成了「滴」,加上手旁成了「摘」,加上「?」字旁成了「適」,怎能有邊讀邊呢?

同音異字雖然容易造成錯誤,有時卻成為有趣的文字遊戲,例如:我們應該向看,究竟是「向前看」?還是「向錢看」?前途無是「沒有限量」呢?還是「沒有光亮」呢?

有一則笑話:老李向老張借了一萬元,講好分期歸還。到了年底,老李卻沒有將錢還清,法庭上他們呈給法官一張雙方簽字的字條,老張的律師念:「老李向老張借了一萬元,按照年底的紀錄,老李還欠款八千元。」這個「還」念成還有的「ㄏㄞˊ」,所以要求老李還款八千元;老李的律師念:「老李向老張借了一萬元,按照年底的紀錄,老李還欠款八千元。」這個「還」念成還錢的「ㄏㄨㄢˊ」,所以只剩兩千元尾款。

李清照有名的詞句:「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有個說法指「還」字應該念旋轉的「ㄒㄩㄢˊ」,是旋轉回歸的意思,這是「還」字的第三個讀音。
還有外國人講中文鬧的笑話:在中國旅遊的老美到一家餐廳用不太正確的國語問女服務員:「小姐,水餃一碗多少錢?」結果不但沒吃到水餃,還被服務員狠狠打了一記耳光。

但即使字寫對了,也念對了,但對字和詞的含義沒有清楚準確地了解,可能是更危險的錯誤。
老師要小朋友用「毅然決然」、「無怨無悔」兩個詞造句,有位小朋友寫:「爸爸、媽媽毅然決然地生了我,他們就要無怨無悔地把我養大。」
還有一位小朋友說:「我的媽媽雖然是徐娘半老,卻是風韻猶存。」
又有一個小朋友寫:「春暖花開,我真想做一株出牆紅杏。」

可不是只有小朋友會用錯語詞。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時,慈禧太后從北京西奔,一路上走得很辛苦,終於到達了西安,在行宮好好地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吃早飯時,她對身邊的太監們說:「這一段時間,吃也沒吃好,睡也沒睡好,所以心情也不好,現在好好休息之後,胃口好了,心情也好了,想出去活動走走看看了。」旁邊奉承的太監趕緊接著說:「是啊!那就是飽暖思淫欲呀!」不知道這個太監有沒有被砍了頭?

「小學終,至四書」這句就是說音韻學、文字學和訓詁學學好之後,接下來就是讀經典書籍,包括四書、孝經、六經和五子。

南宋理學家朱熹將《禮記》的〈大學〉和〈中庸〉兩篇抽出來單獨成書,加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和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稱為「四書」,而且朱熹將讀這四本書的次序排列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講到這裡,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觀點來看現代高等教育課程的規劃。前面講過,古人的「小學」不是今天小一到小六的國民教育;古人講的「大學」也不是今天大一到大四的四年制大學。古人講的「大學」是大人之學、大事之學,古人講的大學正和小學相對比,「小學」學的是語言文學,大學學的是思想、理念、倫理、道德,而《大學》一書講的就是大學學習的規模和脈絡。

讓我們以朱熹對研讀《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本書的次序和現今的大學課程對照:現代大學裡每個系所的課程都必須有全面的規劃,在一個科系的學術領域裡,深度和廣度、必修和選修、先修和共修都有清楚的規定,相對應的是《大學》;大一和大二學的是這個學術領域的基礎,相對應的是《論語》;大三和大四學的是延伸和發揚,相對應的是《孟子》,也可以說是激發深入探討這個學術領域的興趣;到了研究所,學的就是深入和微妙之處,相對應的是《中庸》。做學問的功夫,要走過的階段,古今都是如此。(待續)第二十二堂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北宋理學家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首先,這句話指出「中」是基本的理念和原則,「庸」是遵行、發揮這個理念和原則的態度。「中」就是不偏不倚,並不是沒有意見,「中」有意見,甚至有堅決的定見,不偏不倚不只是避免極端、避免爭議,不只是盲目的服從多數,更不是馬馬虎虎、迷迷糊糊,而是全面客觀地思考,避免盲點、避免包袱。「庸」這個字按照程頤的說法,「不易」是既定地、恆久地、不會動搖或改變地遵行與發揚「中」的理念;但是「庸」也有另一個解釋,那就是平和、不浮誇、不張揚、腳踏實地地遵行與發揚「中」這個理念。

我覺得讀古人的書不必也不可斤斤計較哪一個是所謂「古人的原意」,只要是並非相互悖謬的解釋,兼收並蓄,何嘗不就是「不偏不倚」呢?其實在《中庸》一開始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的情感表現,奉行中庸之道的君子也會有情感;若是缺乏情感的人,就不能了解別人的情感,也不會懂得怎樣和別人相處,更談不上教導、領導別人了。但是喜怒哀樂的情感可以存放內心,寂然不動,因此就能不偏不倚、沉穩平和,那就是「中」;同時,內在的情感也可以表達出來,既是自己修身之道,也是和別人溝通的方法。不過,情感的表達必須恰當,不可過分,就是「發而皆中節」的意思,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恰當地表達出來,也能夠體會甚至分享別人的情感,就是「和」。「和諧」就是和別人相處共事的大道理,我覺得「和」這個字也是《中庸》裡「庸」字的一個解釋。

讓我舉兩個歷史上的故事來說明中庸之道。
第一個是東晉謝安的「淝水之戰」故事。淝水之戰是十六國中的前秦和東晉之間的一場大戰。淝水位於安徽省中部壽縣附近,向西北流入淮河,向東南流入巢湖,是極具重要軍事價值的一條河。前秦苻堅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統一了北方,自覺國力已足夠強盛,打算南下攻擊東晉,即使他手下的人勸阻稱東晉有長江天險之利,他也不放在心上而豪氣萬千地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士兵將他們的皮鞭投入長江,就足以阻斷長江的流水了。」此即為「投鞭斷流」這句成語的出處。

東晉太元八年,苻堅親率步兵六十萬,由他的弟弟苻融率騎兵二十七萬為先鋒,大舉南征。當時東晉孝帝派謝安為征討大都督,謝安派他的弟弟謝石領軍,侄兒謝玄為先鋒,但他們只有八萬大軍。出發之前,謝玄特別到謝安家去請示,謝安只是輕描淡寫地回答:「我已有安排了。」接下來,謝安請了一批朋友到山中的別墅下棋,並且開玩笑說要用這座別墅作為棋局輸贏的賭注。

苻堅和謝玄的軍隊在淝水兩岸對峙,苻堅中了謝玄的計謀,讓謝玄帶了八千精兵迅速渡過淝水,前秦的軍隊措手不及,苻堅中箭,苻融戰死,軍隊失去指揮。當謝玄大敗苻堅的捷報傳回時,謝安正在和朋友下棋,他看完捷報,隨手放在一邊,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朋友實在忍不住好奇,詢問是怎麼一回事,謝安淡淡地回答:「沒什麼,孩子們已經把敵人打敗了!」棋下完了,朋友告辭之後,謝安才抑制不住心裡的喜悅,手舞足蹈地經過門檻,把木屐底下的履齒碰斷了都渾然不知。這就是「喜之未發,謂之中」的意思。

接下來講戰國時期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
安陵是戰國時代的小國,原是魏國的附屬,按照《戰國策》記載,秦王派人向安陵君主說:「我想用五百里土地來交換你的五十里土地,好嗎?」當然秦王打的是如意算盤,希望不費一兵一卒巧取安陵君的國土。安陵君回答:「大王把恩惠加在我身上,以大易小,太好了!可是,這片土地是從先王手上傳下來,我要始終守護著,不敢用它來交換。」秦王聽了很不高興,安陵君就派了有名的策士唐雎去見秦王,希望事情能有緩頰餘地。

唐雎到了秦國,秦王對他說:「秦國已經滅了韓國和魏國,安陵這個小國到現在還能存在,只是因為我視安陵君為前輩,願意用十倍的土地來交換,他還不答應,難道真的看不起我嗎?」
唐雎說:「不是,的確是因為這塊土地是從先王手上傳下來的,即使是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拿來交換。」
秦王問唐雎:「你聽過天子之怒嗎?」
唐雎答說:「沒有。」
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意思當然是如果你將我惹毛了,我會出動大軍將安陵國征服。
唐雎反問:「大王您聽過穿布衣的平民之怒嗎?」
秦王不屑地說:「布衣之怒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來發洩而已!」
唐雎說:「那是庸人之怒,不是讀書人之怒,如果讀書人被激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就是秦國上下都要穿上縞衣素服的日子。」
說罷挺胸而起要刺殺秦王,秦王臉色都變了,向唐雎說:「請坐下來,何必如此?我現在明白了,韓國、魏國都滅亡了,可是只有五十里的安陵國卻可以存活下來,那是因為有您這種人。」這就是「怒發而中節」之意。(待續)第三十九堂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商朝時,周本是個小國,周文王(姬昌)建立了民望和美名,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紂王,商紂王自焚,商朝就此滅亡。
周文王另一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他輔助周武王,消滅商紂。周武王去世之後,傳位給兒子周成王(姬誦),因為周成王年紀小,周公旦攝政,等到周成王長大後再還政於成王。

周公旦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對人才的羅攬非常用心盡力,他曾說:「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意指我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而且位居宰相,在國家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是我洗一次頭會多次停下來,握著還未乾的頭髮;吃一頓飯會多次停下來,吐出口中的食物,就是唯恐錯過了傑出的人才。

周公旦攝政時,妒忌他的人散布流言說他欺侮幼主,想要篡位,但是他後來的所做所為都展現了忠心,正是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說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意思是許多事情得等到最後才知道真相和動機。

周公旦曾提出「敬德保民」之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孔子甚為推崇周公,尊其為儒家聖人。周公思想對儒家的形成產生了奠基作用,漢代儒家更將周公、孔子並稱為「周孔」。

周武王立國之後,正式建立了中國的封建制度,「封建」就是「封土建國」,天子把土地分封給家人、功臣和需要安撫的地方勢力,並且授予他們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諸侯」就是這些分封各國國君的統稱,諸侯在自己的領地裡有相當的自主權。分封的目的是收買穩定人心,使中央得到支持和保?,因而鞏固中央統治權,由天子扮演天下共主的角色。

雖然周朝號稱維持了八百年,但在立國四百多年以後,為了博得褒姒一笑,演出了「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鬧劇的周幽王被犬戎所殺,歷史上稱為西周的時期也就結束了。「千金一笑」的典故是周幽王懸賞千金徵求能夠讓褒姒一笑的方法,想出烽火戲諸侯這個歪主意的是善於逢迎的大臣「虢石父」。(待續)第五十九堂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三字經》以車胤、孫康、朱買臣和李密作為例子,說明雖然家境貧窮,我們仍然好學不輟。
車胤是東晉時代的人,他小時候家貧,家中連點燈的油都沒有,夏天時,他就捉螢火蟲放入絹布做的袋子裡,靠著螢光照明來讀書,長大後官拜吏部尚書。孫康是晉朝人,他年輕時也因家裡窮,沒有錢買油點燈,冬天晚上下雪後,映著雪光來讀書,後來官至御史大夫。

講到車胤,還有另一個故事:東晉孝武帝要給大家講《孝經》,謝安、謝石兩兄弟和其他人先在家裡一起討論,車胤也在其中,他有些疑問卻不敢開口向他們請教,因為謝安、謝石都是非常有名望的大官和文人,車胤對旁邊的人說:「不問就不能把精采的內容弄清楚,問了又怕勞煩謝家這兩位大人物。」
那個人說:「你儘管問好了!哪裡曾見過鏡子因人們常常照用而疲乏,清澈的流水在乎和風的吹拂呢?」此即「明鏡不疲於屢照」的出處。

我們做學生的,有疑問就要請教老師和長輩,因為他們都樂於指點我們,不會厭煩的;當然,我們也要記得孔子說的「不恥下問」,年輕一代的人也有很多創意,只要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虛心求教,往往能收穫豐富。

講過囊螢、映雪的故事,大家應該也聽過「鑿壁偷光」匡衡的故事。西漢匡衡喜歡讀書,家鄉裡有戶人家藏書很多,他就到那戶人家打工,講明不要酬勞,只要主人將家裡的藏書借給他看。他對《詩經》的研究很透澈,造詣很高,當時人有幾句順口溜:「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沒有人講解《詩經》就把匡衡請來,匡衡來講解《詩經》,大家都樂開懷。)漢元帝時,匡衡官至宰相之位。

二○一二年,中國文學家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在電視專訪時說,自己從小愛書,為了向鄰居借書來看,幫鄰居推磨,每推十圈才能看一頁,訪問的記者問:「不能推一圈就看一頁嗎?」莫言答說:「我願意,人家不願意呀!」
朱買臣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政治人物,他年輕時靠砍柴來維持生計,但即使揹著柴薪在路上走時,還是一面讀書,後來他的妻子覺得他沒有前途,就離開他改嫁了。崑曲《爛柯山》裡按照民間傳說描述朱買臣榮華富貴之後,用「覆水難收」的說法拒絕和妻子復合的故事。

李密是隋朝人,他年輕時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後來隋煬帝覺得他做事不專心,就免掉了他的差事;李密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有一天騎著牛出門,宰相楊素看到他在牛角上掛著《漢書》,看到他如此把握時間讀書,就提拔了他。
提醒一下,這個李密不是西晉時期寫〈陳情表〉的那個李密。

囊螢映雪、鑿壁偷光、負薪掛角都是隨時讀書、隨地讀書的榜樣,歐陽脩有比較風趣的說法,他的《歸田錄》:「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同時代的錢惟演也說:「生平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意即生平只喜歡讀書,坐著時讀經史,躺著時則讀小說,上廁所時讀短小的詩詞。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5867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mi***067 說:
    2015-01-05
    作者以逐篇講解方式導讀三字經全文,更佐以大學,論語,中庸,唐詩宋詞.科學,歷史等觀點加以詮釋,輕鬆的文字帶領我們悠遊於經典之中,讓我對古典文學有了新的認識,我想經典傳達的並非只是文字,而是喚起讀者的共鳴,並藉由古人的經歷來面對人生的事況,很喜愛這本書,讀它千遍也不厭倦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0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