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07_畢業季

競爭之死: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是延誤創新、壓低工資、拉大貧富差距的元凶

The Myth of Capitalism: Monopolies and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你的選擇其實是沒有選擇,伴隨資本主義而生的產業壟斷惡果,終將由你我來共同面對。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2個人喜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經濟類選書
亞馬遜經濟類暢銷第一名
 
全球重量級人士推薦——
▎麥可‧史班斯(Michael Spenc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這次不一樣》作者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歐萊禮媒體創辦人暨執行長
……等人好評推薦

#當各行各業都被少數公司壟斷時,我們以為的自由選擇只是假象
 
沒有競爭的資本主義,不是真的資本主義。號稱擁抱資本主義的美國,各產業都被少數大企業壟斷,過去20年,美國超過75%的產業都變得更集中化:

▎Google主宰90%網路搜尋市場;
▎臉書(Facebook)占有社群網路市場近80%;
▎亞馬遜(Amazon)在電商市場具有壓倒性地位;
▎手機作業系統由iOS與安卓(Android)把持;
▎威士卡(Visa)及萬事達卡(MasterCard)占據信用卡支付市場;
▎美國的天空被四大航空公司控制;
▎五間銀行握有全美近半的銀行資產;
▎美國牛肉市場被四間公司鉗制;
▎美國國內運輸業被優比速(UPS)與聯邦快遞(FedEx)寡占……

從科技業、金融業、運輸業,到食品業甚至殯葬業,族繁不及備載。然而不單單美國如此,舉世皆然。

#壟斷的惡果和我們的生活日常息息相關

「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與「市場失靈」並非與我們無關、只是出現在新聞或教科書中的名詞,而是會真真切切、每天都影響甚至形塑我們生活的實際存在。

壟斷的企業巨獸會透過遊說和關說,影響到每個人支付藥品、機票、有線電視帳單、銀行乃至智慧型手機的價格。壟斷的利益只獨厚少數富可敵國的寡頭,後果卻由其他人承擔……

#極具份量的著作,而且來的正是時候

本書以輕鬆的筆調、紮實的數據與圖表說明,為何壟斷橫行、缺乏競爭的資本主義,會造成物價高漲、工資停滯、貧富差距擴大、創新貧乏、生產力不振等惡果。

作者更直言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數據與結論都是錯的,皮凱提認為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是(經濟)成長緩慢,但諸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等組織的研究卻不支持這樣的論點。作者認為,不均等之所以惡化正是因為市場變得集中,缺乏競爭,才讓富人愈富。

作者的分析一針見血,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現實與矛盾,有不同以往的全新洞見,並提出強而有力的建議,讓我們得以扭轉弊端,回到更高的經濟成長、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薪資和人人都可公平競爭的時代。

編輯推薦

當市場被壟斷,我們每個人都受害
——關於《競爭之死》
(文/商周出版編輯部)



為何經濟成長,人民卻無感?

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認為貧富差距擴大是低度成長造成的,但國際組織卻發現不是這樣。《競爭之死》的作者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是市場被壟斷了。

作者透過自身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不止在美國,全世界幾乎各行各業都被壟斷,包括航空業、金融業、科技業、食品業、實體零售業、電子商務市場、信用卡支付市場,甚至殯葬業。

當一個產業的主要廠商只剩下少數幾家時,他們就不會彼此競爭。賽局理論告訴我們,這些公司會聯合壟斷、互相配合,甚至不用碰面、不用對話也做得到。

市場被壟斷後,企業巨獸會提高商品價格、限制勞工流動以壓低薪資、會減少投資的金額,還會透過遊說和關說影響政策,利用管制措施打壓新創,為大企業築起高牆。造成物價高漲、薪水停滯、經濟成長趨緩、所得不均擴大等後果。

《競爭之死》以輕鬆的筆調、巧妙的譬喻、多不勝數的實例,搭配精彩的圖表,將資本主義的矛盾、壟斷的慘況與惡果呈現給讀者。讓我們知道,諸如「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和「自由競爭」這樣的詞,不單是出現在教科書或新聞中、某些人用來炫耀知識的艱澀名詞,而是和一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關係著我們支付給電信商、銀行的費用,和購買機票與手機的價格。

《競爭之死》也提出改善的方法,是關心經濟的讀者不可錯過的精彩論述!

作者

強納森.坦伯Jonathan Tepper
倫敦總體經濟研究機構Variant Perception的創辦人,該機構的服務對象為避險基金和高資產客戶,坦伯曾任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自營交易部門副總裁。
坦伯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分別以最優異及優異成績取得歷史系和經濟系學士學位。他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取得當代史碩士學位,且為羅德獎學金得主(Rhodes Scholar)。
坦伯是《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與《Code Red紅色警戒: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兩書的共同作者。


丹妮絲.赫恩Denise Hearn
Variant Perception公司業務發展部主管。她擁有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國際研究學士學位和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企管碩士學位,曾在學生團體「社會影響力牛津商業網」(Social Impact Oxford Business Network)擔任共同主席。目前和丈夫定居於西雅圖。

譯者簡介

吳慧珍
政治大學英語系畢業,中山大學外文所肄業,現為財經媒體編譯。譯作有《創意的五十道訣竅》,另有合譯作品《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經濟學人104個大解惑》《引爆會員經濟》《一次寫出勸敗神文案》《允許自己不快樂》《靠10%顧客賺翻天的曲線法則》《行銷前必修的購物心理學》等。

曹嬿恆
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曾從事經濟研究、市場拓展與行銷企劃、企業資源規劃(ERP)顧問、知識管理等工作,並持有國際內部稽核師(CIA)證照。譯有《解密iPhone》與《一眼就突破盲點的思考力》,及合譯作品《為什麼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全球經濟的關鍵動向》《傷心農場》《追債人》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巴菲特和矽谷億萬富翁都同意的事:追求壟斷
第二章 劃分地盤:寡頭壟斷
第三章 壟斷和大金剛的共同點
第四章 壓榨工人
第五章 矽谷在做的事
第六章 收費站和強盜:從鐵路、社群網站、牛奶到媒體
第七章 托拉斯與納粹的共同點:過去40年,反托拉斯不力
第八章 政府、壟斷與遊說:為何金融業的高層都當了大官?辭官之後又回任金融業?
第九章 壟斷千層糕:金融市場被少數金融業者壟斷,少數金融業者的股份又被更少數幾家金融巨頭壟斷
第十章 沒人注意到的環節:反托拉斯與貧富差距的關係

結語 經濟與政治的自由:改善的方法
致謝
附註

序/導讀

坦伯與赫恩寫了一本令人驚豔且重要的著作,透過他們自身與眾多學者的研究,記錄美國產業供給面集中化加劇的現象,導致競爭減少,市場生態丕變,政治權力從消費者和勞工轉移到資本所有者身上。這些後果進而衍生為社會不平等,生產力成長減緩,監管模式轉為偏袒企業。過去零星可見這類企業擴張型態的描述,唯獨本書將其整合起來,期盼能發揮影響力,顯然也名副其實。
——麥可.史班斯(Michael Spence),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當今美國資本主義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對菁英階級有利,卻對其他每一個人有害?問題出在不平等嗎?坦伯與赫恩說服我們相信,不平等是一種症狀,不是疾病。問題不在競爭過度,而是競爭太少。兩位作者的論述可讀性很強又極具說服力,再佐以大量近期的數據與研究,讓人充分掌握本書精要。
——安格斯.迪頓爵士(Sir Angus Deaton),普林斯頓大學,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坦伯在這本《競爭之死》中寫道:「資本主義若沒了競爭,算不上是資本主義。」他說的一點也沒錯。除非消費者因哄抬價格而受害,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將反壟斷行動斥為多餘沒有必要,就這樣過了數十年,我們慢慢警醒到壟斷資本主義復辟的事實,即便壟斷企業的核心產品免費(Google、臉書正是代表性例子),還是具殺傷力。但扼殺競爭的元凶不光是科技巨頭,坦伯在他引人入勝的筆戰論述中,點出航空、銀行、牛肉、啤酒、醫療保險、網路服務乃至殯葬業等產業,都有過度集中的問題。若你想了解社會日益不平等的真正原因,且把皮凱提(Thomas Piketty)丟一旁,改看坦伯的著作,適合這個很難做跨黨派訴求的時代。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米爾班克家族資深研究員(Milbank Family Senior Fellow)、《金錢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作者

過去四十年來,獨占和寡頭壟斷毫不留情擴張的現象,本書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分析。坦伯令人信服的論述證明,當代出現最麻煩的總體經濟趨勢,包括社會不平等加劇、生產力趨緩,根源於政府未能遏阻科技巨頭與企業巨獸擴張。本書淺顯易懂,但也咄咄逼人指稱,壟斷者只從資金角度思考的草率想法,已讓體制的各個層面腐化,從政界、主管機關到學界無一倖免。
——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哈佛大學公共政策Thomas D. Cabot講座教授暨經濟學教授,《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作者

經濟成長趨緩,社會不平等惡化,對西方經濟體造成雙重毒害,顯然美國也不能倖免於難,如今這雙重毒害威脅到自由民主自身的生存。發生的原因何在?有人歸咎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氾濫。在這本研究透徹、文筆清晰的著作,作者證明事實恰恰相反。過去四十年有問題的並非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而是資本主義以掠奪成性的壟斷形式橫行。資本主義者偏好壟斷,唯有國家政府介入才能恢復我們需要的競爭,但也得靠知悉內情的大眾指引才能成事。這確實是本重要著作,可以閱讀、學習,然後行動。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我們面對亞馬遜、臉書、Google這類企業勢力所引發的疑慮,以歷史知識自我武裝不失為明智的做法。本書以輕鬆活潑的筆調講述獨占、雙頭壟斷、寡占的理論與實務,讀起來興味盎然,為一重要論點奠定堅實基礎,即當前經濟的諸多弊端,都要歸因於權力集中在愈來愈少數的大企業身上。
——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歐萊禮媒體(OReilly Media)創辦人兼執行長

坦伯與赫恩的分析一針見血,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現實、矛盾和神話,有不同以往的全新洞見。他們也提出多項具說服力的政策措施來促進競爭,這會在整個政治光譜和社會引起迴響。只要是對改造我們經濟體系有濃厚興趣的決策者及世界公民,本書值得你們關注:應顧及多數人的福祉,不是少數者的財富。
——陸克文(Kevin Rudd),第26任澳洲總理,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總裁

如果你關心美國資本主義的未來,應讀讀《競爭之死》。每位國會議員,還有見鬼的所有選民,都該看看這本書,才知道我們的經濟變成什麼樣子,壟斷企業及寡頭企業是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
——約翰.墨爾丁(John Mauldin),與強納森.坦伯合著《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Endgame)及《Code Red紅色警戒: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Code Red

金權政體(corporatocracy)的觸角迅雷不及掩耳四處延伸,資本主義的掠奪型態引發毀滅性衝擊,本書對這些現象有深入的剖析。掠奪型資本主義阻撓競爭,賦權給極少數分子(富可敵國的寡頭),摧毀資本主義仰賴的資源,下場是弄出一個失敗的全球經濟體系,成了死的經濟。本書助我們了解到,以本身是可再生資源的制度,也就是活的經濟,取代掠奪型資本主義有多重要。
——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前首席經濟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經濟殺手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man)、《經濟殺手的告白2:美利堅帝國陰謀》(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mpire)作者

坦伯與赫恩提出充分理由讓我們相信,美國經濟與資本主義漸行漸遠,對生產力成長產生不良後果,也加劇社會不平等。在他們的故事中,壟斷和寡頭扮演反派角色,諸多例子顯示,是政府政策助長這股惡勢力擴張,不是對產業日趨集中視而不見,就是主動幫一把,立規鞏固這種現象。在滿腔熱情驅使下,他們舉的事例生動活潑,儘管以詳實並帶分析性的筆觸呈現,仍讓人享受到閱讀樂趣。更重要的是,本書沒給人絕望的藉口,反倒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以供身體力行。
——傑森.佛爾曼(Jason Furma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2013-17)

反托拉斯究竟怎麼了?作為限制賣方壟斷力與買方壟斷力手段的反托拉斯法,在美國其實已擱置不用多年。對一家只能向單一供應商進貨的公司來說,網路購物也無濟於事,對消費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從眾多品牌中挑選商品,這些品牌竟都歸在同一家大企業麾下,勞工想另謀高就或換老闆沒那麼簡單,美國產業集中度升高是無可爭辯的潮流,這或許是勞工收入在國民所得占比趨於下滑的主因。這本文筆動人的著述,以一套強而有力的提議做總結,好扭轉當前趨勢,讓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恢復正常運作。如此重要,非讀不可。
——理查德.波提斯(Richard Portes),曾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創辦人兼榮譽主席

坦伯與赫恩在他們扣人心弦且深入探討的論戰中,描述市場機制已經崩壞,漸漸地不將競爭的好處傳送給所有人,反倒讓壟斷的利益獨厚少數人。監管機關與政府政策面對市場集中,居然舉白旗投降,導致生產力大受抑制,促成社會不平等,不單單美國如此,舉世皆然。他們呼籲將市場從民間獨占者及寡占者手中解放出來,這句口號應可讓世界各地的左派和右派分子團結在一起。
——查爾斯.肯尼(Charles Kenny),全球發展中心資深研究員,《漸入佳境》(Getting Better)作者

這本經過精心研究的著作極具份量,而且來的正是時候。坦伯本身是成功的企業家,他深知何謂「理想」的資本主義。現行體制被市場濫用、統合主義、裙帶主義、管制俘虜買通,致使社會不平等惡化,弄得群起憤慨,實在亟須改革。若不是由市場信徒來做,就會被非市場信徒搶走改革主導權,那對人人來說都是噩耗。坦伯心知肚明,我要向美國國會諸公推薦這本書。
——保羅.馬歇爾爵士(Sir Paul Marshall),馬歇爾衛斯避險基金集團(Marshall Wace Hedge Fund Group)董事長

坦伯與赫恩指出,倘若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77763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84
    • 商品規格
    • 21*14.8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07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