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內心戲?正視心中起伏的劇情,挖掘真正的情緒來源

每段關係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沒有白走的路,只有更認識自己。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自我成長情緒/壓力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許嬰寧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時報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9/02/12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每段關係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沒有白走的路,只有更認識自己。

 

有些時候,我們因為擔心、焦慮、防備而無法以真面目示人,任由內心戲演了一遍又一遍,卻沒讓真正在意的人看懂,自己也無法從困頓中脫離出來。

 

「我不怕孤單,我怕在愛裡更孤單……」
在愛人面前,藏起脆弱,拋棄自尊;
「我害怕被當成異類……」
在朋友面前,包裝再包裝、只為了和大家一樣;
「沒有人是真心的!」
在陌生人面前,武裝自己,建立保護機制。
什麼時候才可以卸下多餘的面具,真真實實、坦然自在地面對自己的內心?

 

人生如戲,但人生不只有戲,更多的是內心戲!
每一次腦中跑轉千百回的小劇場,自動挹注無限情節的腦補劇情,都是你對自我認知的深度理解與消化,沒有過彩排與演練,也不會有勇敢表露的你,當你真心渴望更靠近所愛的人時,你也更貼近了自己。讓我們正視每一場與自己對話的內心戲,試著逐步釐清那些盤繞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結。

 

本書是由十篇虛擬個案的故事組成,來到諮商室的人們就像是帶著人生劇本來到試鏡舞台,在諮商師的引導之下演繹著自己的故事,勇敢揭露深淺不一的傷疤並展現生命的韌性,敘說那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每篇之主角及主題皆不相同,共通點為探討各自的生命故事與當下遇到的困境,透過心理諮商的對話,凸顯社會中各種常見的關係裂痕、情緒失落及各種心理狀況。期望透過專業協助每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戲,練習接納自己,拆解自我認知的盲點和死角,進而改善原本重複發生的衝突和徬徨,找到更多愛的力量。

名人推薦

李信謙/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姚淑文/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主任
徐志雲/精神科醫師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超強卡司補腦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編輯推薦


祝大家殺青愉快


誰沒有內心戲?我們時常探討科技的進步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但其實不只是與他人,我們連與自己的距離也變得遙遠,真心話說不出口,受傷了不敢喊痛,默默懷抱著失落、沮喪、挫折,但卻不曾正視這些感受,只是不斷往心靈角落堆放,最終成了情緒黑洞。當狀況再度發生時,只能任憑內心戲演了一遍又一遍,卻沒能解決和他人與自我的糾結,就像不停藕斷絲連的怨偶,也像沒有盡頭的噩夢。

作者在書中撰寫了十個虛擬故事,將主題擴展至親子、伴侶、自我、成長,她每完成一篇就交稿,讓我與每篇主角都有充裕的時間相處。她的第一人稱書寫讓我能親身感受每一位個案的諮商歷程,我就像觀眾一樣跟著鏡頭進入個案的內心,同時也進入了諮商師的內心,一探彼此的內心戲。

書中充滿真實而深刻的對話,隨著情節起伏一起經歷了失能的家庭環境、高敏感的情感關係、失控的成長壓力、崩落的自我認同……等關係議題,透過諮商師與個案的諮商歷程,我們可以建構起提摩爾提及的「行為、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冰山理論。

面對情緒黑洞,你不必自己一個人面對,開啟這本書就像進入諮商師的診間,這裡流轉了許多荒誕與奇幻的故事,但故事並非虛幻,他真實發生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或者可以說他就發生在你身邊,甚至你身上。

那些說不出口的心內話、自動挹注無限情節的內心戲,都是你對自我認知的深度理解與消化,沒有過彩排與演練,也不會有勇敢表露的你,當你真心渴望更靠近所愛的人時,你也更貼近了自己。讓我們正視每一場與自己對話的內心戲,逐步釐清那些盤繞在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結。

祝大家殺青愉快!

(文/時報出版小時光線主編 林巧涵)

作者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
是一個自小就被期待要不斷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人,一直到赴美攻讀研究所的時候,才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發覺自己內心深處的不安與失落,進一步理解和自己共處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如果人不能坦誠面對,再多成就也無法填補心裡最需要的被愛的感覺。
進入心理諮商領域後,透過和個案內在的聲音對話,一次次在諮商室中與個案交會,在個案的積極正面或是防禦背面中,和個案一起感受難以面對的傷痛、深藏的失落和痛苦的改變,即使不舒服,也相信每個人都有善待自己的權利和力量。

目錄

推薦序  沒有白演的內心戲    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作者序 拜託,誰沒有內心戲?
◆小賴/你是那裡聽不懂我的話?
◆東陽/我看見想要的東西就會出現偷的念頭
◆小南/沒有人可以幫我
◆貓頭鷹/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天的安排
◆米果/我是一個不該被生下來的人
◆邱田/我盡責地愛你,請你不要遠行
◆可樂/請和我在籠子裡
◆阿喜/可以好好走在一起多好
◆葉子/我一定不要重蹈覆轍
◆宋氏夫婦/我們吵了一段時間了

序/導讀

作者序
拜託,誰沒有內心戲?

 

「心理諮商是什麼?誰需要心理諮商?」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對於心理諮商到底是在做什麼,以及是不是都是有病的人才會需要諮商,讓我不斷思考要如何更清楚說明心理師的工作,以及我們(包含心理師)都有可能從中獲益的一個發展互動過程。
 

我曾用齒列矯正來比喻心理諮商,發現兩者極為相似。齒列矯正在三十年前還不太盛行的時候,就像現在心理諮商一樣,好像是少數人的選擇,但不是大多數人的需求。
 

現在大眾對於齒列矯正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除了少數人的牙齒排列天生就整齊外,很多人的牙齒都有調整的空間,只是需求程度不一,其中多數人生活並不會受影響。然而矯正不單只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還有口腔衛生及疾病預防的功能。就像心理諮商一樣,每個人都有生活中的低潮,不去處理或許可以將其深藏心底,但久了恐怕會影響心理健康。
 

而眾所皆知齒列矯正是需要一段時間固定回診調整,過程是不舒服的,即使到了牙套拆掉的那一天,我們還得靠自律及耐心配戴維持器,來維持辛苦調整的結果。心理諮商亦然,這過程絕對是不舒服的,甚至會有點花錢買罪受的感覺,因此很容易讓人想放棄,當看不見明顯改變也不知道努力的盡頭時,我總是告訴個案:「你的努力就是改變的開始,不舒服就是你終於正視自己的需求帶來的挫敗感,而那是正常且可貴的。」
 

在諮商過程中,我們不會因為你的抗拒而放棄你,不會在你脆弱時評論你,更不會叫你別想太多。而我們也是人,誠如我前面提到,很多心理師也有需要自我探索和矯正經驗的需求,所以我們更深刻理解調整的辛苦。我們也會在諮商中發現自己的情緒,然後將對個案有幫助的部分,運用在諮商工作當中。
 

我在諮商工作過程中,遇到許多渴望被愛、被了解的人,可是他們的外顯行為和內在感受卻經常是相反的,明明很想靠近,卻把對方推更遠,明明很害怕,卻做出很兇狠的樣子。這種直覺式的習慣模式讓我們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任由內心戲演了一遍又一遍,卻沒讓真正在意的人看懂,自己也無法從困頓中脫離出來。
 

我遇見了好多非常勇敢的個案,在他們身上我看見深淺不一的傷疤和生命的韌性,當他們真心渴望更靠近所愛的人時,他們也更貼近了自己。即使發現自己對過去不滿也無法改變,但他們開始練習接納自己,找到更多愛的力量。
 

這本書是由十篇虛擬個案的故事組成的,我們常常用「別想太多」來安慰別人,卻只能淺層安撫,無法深入接住他們的情緒。心理諮商往往發生在個案已經無法和家人朋友傾訴的時候,他們必須在一個安全無負擔的環境下,真實呈現他們的內心戲。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大家新的感受,就像他們帶給我的一樣。而新的感受,又是一場內心戲。

試閱

米果──我是一個不該被生下來的人

當我們說一個人不懂得愛惜自己的時候,可能忽略了他不曾被好好愛過。


「我這半年已經不知道和多少網友上床了,到底要怎樣才能找到真愛?」眼前這位看起來只有高中年紀的女孩,劈頭就問我這句話。

我心裡一驚,我還來不及低頭看清楚基本資料上的姓名和年紀,心想這真是我遇過最直白且讓我心驚膽顫的話了。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當我眼光掃向資本資料的時候,她繼續說:「我有吃藥,我看醫生看很久了,但我不一定有天天吃,有時候狀況不好就會忘了吃。」

我納悶她在餵給我資訊,還是陳述她的主訴問題。我看著她,深深地說:「妳一定很努力。」

我接過很多年輕的個案,年輕的個案大多是不情願來接受諮商的。諮商的議題主要都是課業壓力、家庭關係議題或是愛情困擾等,偶爾也會出現憂鬱患者,需要配合定期就醫回診,按照醫師囑咐的定時服用藥物,來安定他們的情緒和睡眠,保持他們的日常作息。

必須使用藥物的個案當中,總有一些個案無法依照醫師的指示定時定量用藥,對他們來說,他們知道自己必須按時服藥,但是因為他們的情緒太不穩定,以至於用藥的習慣不理想。造成對於藥物的反應不是很好,對藥物漸漸失去信心,或者把藥物當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總在自己狀況非常不好的時候服用過多的藥物,讓自己的作息更加混亂,而當狀況稍好的時候,卻又自行減量,導致血液中的藥物濃度不穩定,很快地又會被症狀擊敗。

這說明了一件事情,就是藥物對個案的幫助其實是有限制的。

藥物的功效建立在個案對於藥物的認知和用藥的規律性上。當個案對於用藥不穩定,就很難從藥物上得到滿意的效果,也讓醫師難以追蹤個案的病情狀況,更讓個案的家屬經常陷入一種困惑當中,他到底需不需要使用藥物?而目前這種藥物對他來說是否有幫助?

憂鬱患者是一種neurotic disorder,他們保有正常的認知功能,和精神疾病psychotic disorder患者不同的是,他們多半可以理性上了解自己的病情,只是當症狀發作而擊倒他們的理性時,他們可能會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再加上,他們的生命當中如果帶著某種深刻的失落和傷痛,就並非藥物可以根治的了。
她叫米果。

米果已經喝了一整瓶紅酒,可是腦袋還是非常清醒,坐在公寓頂樓的女兒牆上,看著底下偶爾有摩托車經過,也有幾位夜歸的高中生背著書包走進對面的公寓裡面,她感覺自己離底下的那排機車很遙遠,又覺得離柏油路面很靠近。

夏天的夜晚還是很悶熱,這附近的樓房都不高,超過三十幾年的公寓們一棟棟緊鄰著,每戶都有的窗型冷氣還在滴滴答答的,窗台上大多裝了防盜的鐵窗,對米果來說不只是防盜而已,看起來也像是不讓人有機會跳脫出去的柵欄似的,米果可以清楚看進去其中幾戶的窗戶,每個家庭裡面都有人住,但不知道他們都在過什麼樣的生活,各自有什麼煩惱,米果試著想像過,但此時發現她一點都沒有興趣,完全不想知道。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坐在自家頂樓的女兒牆上了,只是這一次她的腦袋異常清醒,像是完全沒有喝酒一樣。她深吸一口氣,試著回想她每一次上來這邊透透氣,都是怎樣的心情。她想起高中的時候第一次上來,很擔心被人發現,那時候的她連牆邊都不敢靠近。哪裡也不能去的她,當時覺得這是離全世界最遠的地方,讓她感覺最安全。

她只是想逃跑。

要跑到哪裡去其實她也不知道,但是後來越來越常上來頂樓透氣。越來越希望可以跑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或者是,可以從此不用再回到白天、或回到現實生活。

***

米果走進諮商室的那一天,是個外面陰雨綿綿的下午,臺北已經下了一個禮拜的雨,白天也下,晚上也下,對臺北人來說這是每年都必須面對的考驗,很多人即使已經在臺北住了十幾年,也還是不能習慣。

米果看起來很恍神,穿著簡單的素色T-shirt和運動短褲,拿著一個空空的紙袋,腳上的拖鞋剛好露出她的彩色指甲,吸引我的目光的是她腿上深淺不一的刀傷,有些刀傷看起來已經過了一段時間,蓋著一層淺淺的痂,我的直覺告訴我那是美工刀劃過的痕跡,亂糟糟地印在她的大腿上,像是文具店裡面賣筆的架子旁邊都會有的白紙上面,有人隨意試寫畫過的痕跡,各種長短方向不一的筆觸那樣。

我在腦中快速整理我所看到的訊息,這是一位有自傷傾向的個案,她曾經有使用美工刀傷害自己的行為,並且,她並沒有將大腿上的傷疤隱藏起來。她看起來不太在意,那麼,她在意的會是什麼呢?我很好奇。

「妳的腿,會痛嗎?」

米果沒有表情,對我的問題也沒有任何驚訝,她下意識摸一摸自己的大腿,淡淡地說:「這些?這些根本不會痛。這也不會死,妳應該知道吧?」

「嗯。」我對米果的回答有點驚訝,但至少我得到了一個訊息,她知道這麼做不會危及生命,那一定有其他的原因,讓她反覆這麼做。我詢問她,也詢問了我的關切讓她有什麼感覺。

「沒什麼,妳不要大驚小怪就好。這些傷不會怎樣,說真的,我在割自己大腿的時候,根本沒有感覺,但沒有人相信.唯一有感覺的是當我後來要洗澡的時候,水一沖下去才發覺真的蠻痛的!」米果咒罵了句髒話,眉頭皺了一下。

「一定的。」我趕緊接著。

「我才知道狀況好與不好的時候,我的感覺會差這麼多。狀況好的時候我就是個正常人,也會哭也會笑,也會感覺得到痛。狀況不好的時候,根本不會痛。喔,還有,狀況好的時候,我會想到我媽,會想到如果我傷害了我自己,會非常對不起他,她也可能會活不下去。如果我跳樓的話,我們家會不會鬧鬼之類的,這樣對鄰居也很不好意思。」米果苦笑了一下。「但這次,我還真的沒想那麼多耶,想死就是想死,原來我真的可以什麼都不顧忌,那些到底關我什麼事。我就是想跳下去。」

但是,米果沒有跳。這次她突然想打電話給一個國中同學,一個已經超過五年沒有聯繫的國中同學,甚至沒有對方的電話號碼。但米果想起這位非常溫柔且親切的模範生阿田,她想起阿田曾經在班上為了保護一個被霸凌的同學,勇敢挺身而出希望大家不要排擠他。阿田那時候並沒有大吼大叫,也沒有使用很尖銳的字眼,只是非常快速地走去鬧哄哄的那群人中間,將傳閱的紙條奪過來撕掉,然後抬頭告訴大家,「沒有人會想要被這樣對待,我們可以不喜歡任何一個人,但不可以集體去傷害別人。」

當時米果也在現場,看著阿田講完這句話後,走向那個被霸凌的同學,問他要不要一起去買東西吃。那位同學沒有接受,只是趴在桌上不說話,看起來像是在哭。阿田回到自己位子上,大家發出一些窸窸窣窣的聲音後各自回位子上課了。

米果一直記得這件事情,覺得很佩服阿田,也默默在心裡為他的舉動喝采。那天坐在女兒牆上,不知道為什麼想起了這件事情,也想起了阿田。米果翻開臉書的好友名單,找到了阿田的名字,撥打了語音通話給他,心裡不抱希望可以接通,只能告訴自己這就是命運,如果這時候可以跟阿田講上話,會不會把自己拉回來一把?

「喂?」阿田竟然接聽了。
「……喂,我是米果。我不知道為什麼打給你,但我已經完全沒有活下去的力氣了。」
「米果?妳在哪裡?」

米果抽蓄著哭了好久,也沒講到什麼重點,阿田在電話上陪著她直到她退回房間,米果倒在床上繼續大哭,哭到快要睡著的時候,依稀聽到阿田說:「我知道妳很難過很難過,沒有人喜歡這種感覺的。妳先睡一覺,妳可以不喜歡現在的狀態,可以找人聽妳說,陪妳度過,如果妳願意。」

隔天米果醒來,發現阿田傳了訊息給她,也是上面的內容,一模一樣。
「米果,我想知道是什麼事情在妳心裡這麼久,讓妳有這麼痛苦的感覺?」

米果對我沒有隱瞞心事,就像沒有隱藏刀傷一樣。米果自有記憶以來,家裡就只有媽媽和她,以及經常出入的不同叔叔。媽媽總是叫米果待在自己的房間裡面,然後和叔叔關在主臥室裡面玩。主臥室裡面傳出來的聲音讓米果非常不舒服,但卻怎樣也無法用棉被或耳機隔絕那個聲音。媽媽很少有空跟米果說話,總是要米果「把飯拿回房間去吃、回房間、不要出來」,直到早上米果才會偷偷出來,到廚房吃東西,等媽媽起來,然後叔叔可能已經不在了,或是接著起床離開。這些叔叔幾乎沒有和米果講過話,米果就像空氣一樣。

大人的世界好像常常在吵架,米果經常聽到媽媽和那些叔叔大小聲爭執,然後就會聽見媽媽開始大哭。米果記得曾經聽見媽媽斷斷續續地苦喊過「你以為我願意嗎」、「我也不想要有她好嗎」、「你有想過我的人生也被毀了嗎」、「你有沒有一點人性,她只是個孩子」之類的話。

在米果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回到家看見媽媽倒在地上哭,拿著一把刀子,手上地上都是血,米果根本看不清楚血是從哪裡流出來的,只記得自己嚇到衝回房間把門鎖起來,坐在床上大哭。米果對於媽媽喝醉已經見慣不慣,有時候媽媽和叔叔大吵過後,也會在房間裡面哭得很大聲。但看見媽媽這樣倒在廚房地上握著刀子倒是第一次。

米果後來才懂,原來媽媽想要自殺。

當孩子還不夠了解生命的時候,先學到了傷害生命,這對孩子而言絕對是莫大的衝擊。尤其是唯一僅有的親人展現出自我傷害的一面時,孩子一定是害怕的。

米果的媽媽在她十一歲的時候過世了,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米果想不太起來。米果被接到阿姨家住,阿姨和姨丈也再也沒有提過媽媽。阿姨的兒子比米果大了七歲,已經到外地唸大學了,所以家裡就只有阿姨、姨丈和米果三個人,米果還是一如往常地上學放學,只是在阿姨家多了一台表哥的舊電腦,讓米果開始接觸了網路的世界。

***

「前年夏天,我表哥放暑假回來臺北。」米果有一天突然提到她的表哥,這是我們會談中很新鮮的話題。平常,米果總是告訴我她是如何熬過一週又一週,接了很多臨時的打工工作,然後晚上就在房間上網,遇到聊的來的網友,就會相約見面。米果根本記不得已經見過多少網友,她談及網友的時候都蠻不在乎的樣子,甚至批評會上網交朋友的人一定都不是真心的。

「嗯?第一次聽到妳提到表哥耶。」

「反正那次,我阿姨和姨丈都回南部了,我也不知道我表哥要回來臺北,所以我就帶了網友回家,卻被我表哥撞見,然後他就莫名其妙地鬼吼鬼叫,我在我自己房間耶!又沒有礙到他,然後他就把那個網友轟出去,說什麼我很作賤自己之類的……」米果突然不說話了,眼框裡突然充滿了淚水,低著頭,出現一種我不曾看過的悲痛,我沒有打斷她的思緒,她說:「我表哥說:『妳不要跟妳媽一樣到處跟別人上床好不好!妳不愛惜自己,搞不好又生出下一個妳!』」

「什麼意思?什麼叫做下一個『我』?」

「妳不知道妳媽根本不知道妳爸是誰嗎?妳爸根本就不要妳啊!」

諮商室裡突然安靜了下來,我從來沒有發現牆上的時鐘秒針跳動地竟然這麼大聲。我跟米果的心跳大概也和秒針一樣,正在大聲跳動著,我專注看著米果的臉,還有那低到不能再更低的眼瞼,流下了兩串淚水。

「什麼叫做下一個『妳』……」我喃喃重複,當然,這不是一個問句,這更像是一個憤恨不平的質疑。

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是個體本身賦予自身的價值與定義,是一種主觀的信念,但其實自我認同是接受了外界他人提供的訊息及評價,加上自己本身的詮釋和理解後,進而形塑出的概念。也就是說,自我認同不單只是個人本身如何看待自己,更會受到他人的明示和暗示所影響,在個人年紀越小、主觀意識尚不成熟的階段、以及面臨重大人生變化時,自我認同都會發生改變或受到挑戰。

個體在年幼的時候,會因為照顧者所釋放出的接納與愛,而發自內心感受成為一個有價值的個體。透過與照顧者的互動,了解人際距離、自己的定位以及在他人心目中的樣貌。幼兒如果適時得到無條件的肯定與讚美,就如同得到認同一樣,在對自己的認識上多了更多的線索;反之,如果得到針對性的批評、貶低或價值感的抨擊,在沒有可信根據及明確教育就受到責難或是情緒轟炸時,幼兒容易對自身價值懷疑,對自己的認同感動搖,是一種隱性的心理傷害。

最常見的負向自我認同往往來自:
(一)照顧者的不當批評比較,例如:「你怎麼這麼令人失望,就跟你爸一樣」、「你有你哥一半聰明就好了」。
(二)照顧者本身情緒發洩、例如:「你可以安靜嗎?聽到你的聲音我就煩」、「你知道我為了你犧牲了多少嗎」。
(三)拿孩子的存在或出生開玩笑等,例如:「我從來沒有想要生下你」、「你怎麼不去當他的兒子」、「你以為我想要當媽媽嗎」、「你媽就是不要你才跑的」。


而正向的自我認同則來自於:
(一)無條件地接納,例如:「哇,你畫的橘子在天上,他在飛嗎?」
(二)適度的理解則同理,例如:「你不想收玩具就不能吃蛋糕,很生氣對不對,媽媽等你收完,你的蛋糕還是會在這裡」、「今天又弄壞了弟弟的東西,這樣弟弟會很難過,媽媽罵你你也很難過對不對」。
(三)鼓勵個體開放且正向表達歧異性,例如:「姊姊想要綠色的,那你呢?你可以挑你自己喜歡的顏色喔」、「你這樣搭配超酷的,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自我認同」是一個人性格及生存動力的核心,是一種持續塑形且可受外界訊息所影響的概念。
「表哥的話好像提醒了我一樣,我就是一個不該被生下來的人。」米果恢復了理性的陳述,「其實我後來想一想就都懂了啊,我媽一直說她跟我爸早就分手了,所以我才會沒有看過我爸,拜託,我也不是三歲小孩,其實,我媽根本就不知道我爸是誰吧?」

米果苦笑了一聲:「就像我現在,每個禮拜都會跟不同的網友見面上床,搞不好真的哪天懷孕了,我也不會知道孩子的爸到底是誰。」

「等等,米果,」我心想,我一定要在大量理性思考灌入米果的腦中前,試著阻止她再繼續這樣冷淡看待心裡的失落。「我記得,我第一次見到妳的時候,妳跟我說想要找到真愛,妳有印象嗎?」

米果收起笑臉,愣了一下說:「我記得,但是我不抱希望。我長越大越懷疑,我可能根本找不到真愛,這世界上根本不會有人愛我。就像我媽,我覺得她根本不愛我。她也好可憐,為什麼常常都要喝酒、常常要在房間裡面哭?我對我媽的印象真的好少,我可能對阿姨和姨丈這幾年講過的話,還比較有印象,只是我知道,我阿姨也只是收留我,她怎麼可能真的愛我。」

「那妳上網交網友,有感覺比較好點嗎?」

「一開始有,被追求當然是很爽的,只是我根本搞不清楚他們要什麼,我只是很想黏在別人身邊,但他們總是嫌我煩,不然就是已經有老婆、有女友啦,所以沒多久就跟我攤牌說要分手啦。」

「那一定不好受。」

「還好啦,我習慣了。我想一下,」米果竟然很認真的開始思考這個「好不好受」的問題,「我以前比較難受,現在不會了,每一次認識新的網友,我都會心裡有個底,大概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就不會那麼失望,也不用難受。」

「我難受的不是他們來來去去,沒一個好男人。我難受的是,當我想到全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家人,沒有人在乎我,我如果死了,會有人發現嗎?」米果開始低頭一邊哭,一邊繼續說:「很多人在臉書上、IG上啦,都會寫說很想死、很難過,或是PO出一些刀傷、酒瓶和幾顆藥的照片,我以前也會這樣,但我後來才知道,那根本不是真的想死,當你真的想死的時候,連PO這些東西的力氣都沒有……根本也不會希望有人發現以後阻止你。」

「噢!米果,妳很勇敢,無論妳經歷多少次那種只有一個人的無助感覺,妳這次很勇敢,把自己拉回來,打給了阿田,走進來這邊……」

我話還沒說完,米果接著斷斷續續地說:「我很想問我媽,她到底怎麼了?到底為什麼生下我?又為什麼不要我?可是現在我根本不知道要問誰……」

我感覺一陣鼻酸,「這些問題得不到媽媽的解答,這些問題也不能定義你的價值。」

米果接下來的半年,有時候平靜地分享打工經驗,有時候憤憤不平地談到網友又離開她,卻又撇撇嘴表示自己根本不在意。靠近米果生日的那個月,她有很多時間談到她的媽媽,談起來還是會充滿了各種疑惑和失落,也帶有為自己抱不平的憤怒。

各種情緒混雜交錯,可是情緒的形象越來越明顯。米果開始把自己放出來,讓自己可以任意感受自己的內在,各種她原本以為邪惡黑暗,無法面對的感覺,通通都讓他爆發出來。

她說出自己對媽媽的想念,即使媽媽無法經常跟她講話、帶她出去玩、陪她寫功課,但米果非常想念回到家知道媽媽在房間裡面的感覺,那表示米果不是一個人;她說出自己對媽媽的害怕,尤其是看見媽媽拿著刀子倒在廚房的那天傍晚,她說不出來自己為何會逃回房間,而不是去檢查媽媽的傷勢,米果只知道當時她對於媽媽的情緒起伏是非常恐懼的;她說出對媽媽的憤怒,怎麼可以生下小孩卻又不能當個稱職的媽媽?為什麼關注叔叔比關注她還要多?為什麼最後生病離開,都沒好好跟米果說個清楚?為什麼有好多的為什麼……

她也說出對自己的嫌棄,好像自己是多餘的。她覺得自己永遠不會被愛,所以在網友面前也是一樣,注定了要被玩弄或是拋棄。她從鄙視自己,漸漸變成毫不在意。她說出了自己是虧欠他人的,就像虧欠阿姨和姨丈一樣,她在阿姨家一直抬不起頭,就像在外人面前,她知道自己會隱瞞、說謊、誇大其詞,讓自己聽起來不是那麼可憐。她看到了自己有多累,累在努力偽裝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努力擺脫連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身世。

***

又夏天了,米果又穿起了運動短褲,和去年是同一件。腿上仍有去年一些淺淺的疤,但看起來沒有新的刀傷。

我跟米果這幾週的工作,討論出幾個米果可以努力的方向,主要是要幫助米果開始正視自己的感覺,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而且讓自己可以越來越自在做自己。她開始練習兩項功課:第一,開始減少與陌生網友發生關係,她意識到她是有選擇權的,她應該更重視自己內心的聲音。第二,開始減少包裝自己,不去過度誇飾關於自己的事情,對於不想讓外人知道的事情,她可以選擇不說,而不是編造她渴望的形象。

有時候米果會興奮地告訴我,這週她的功課做得很有成就感;也有時候,會不盡理想。那都沒有關係,我告訴她,妳已經非常努力,而且是靠妳自己,這就是妳的價值。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要過怎樣的人生。」有一天米果突然冒出這句話,我有點摸不著頭緒,她笑著說:「我覺得可以放下了!我真的覺得蠻衰的,做我媽的女兒,然後現在孤苦一個人,這幾年我不夠愛自己,所以我一直想找人來愛我。可是內心又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搞得把人勾來又把人推走,超矛盾的!哈哈!」

我被她的生動形容逗得忍不住笑了,「矛盾過後,想要放下了?」

「對啊,我或許一直潛意識想要透過我很不幸,來逃避什麼吧!然後,或許,去怪一個已經不在世上的人,是我唯一能做的。但怪了這麼多年,我也沒有比較好過。」米果深吸一口氣,然後吐出:「放下去責怪這是誰的錯,放下自己的被虧欠感,我才能放了自己吧。」

我緊張了一下:「放了自己?是什麼意思呢?」

米果大笑:「就是不再把自己跟過去我不能控制的事情綁在一起,不管過去如何,我也可以好好的!不論我是不是那種被滿心期待所生下的孩子,不論我有沒有爸爸,我也可以學著和自己相處,練習好好的接受自己。」


不是每段親子之間的傷害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得到互相的坦誠揭露,然後原諒釋懷,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面對自己做不好、沒有辦法做好的部分。尤其是父母。

對大部分的父母而言,在兒女面前承認自己的失職或忽略,是非常困難的。有些傷害是無意的,他們或許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的作為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痕,或者父母當時自身難保、父母還沒準備好要當父母等,父母發現得晚了,孩子開始出現抗拒和怨恨的時候,這對父母是種自我懷疑的打擊,好像自己不小心毀了另一個個體一樣,難堪又難受。

而感覺嚴重被虧待或被忽略的孩子感到受傷和怨恨是本能,即使明知道父母提供了衣食溫飽,但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是分開的。生理上的滿足反而凸顯了心理的缺憾,累積成為不滿,卻始終得不到一個可以接受的解釋。

很多事情來不及問清楚,更談不上什麼原諒和解,越談越火爆,雙方的立場總是不一樣。當我們發現無法改變父母的想法,無法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失職時,和解變得遙不可及,而自己總是困在渴望得到道歉的想法裡。最後需要原諒的其實是那個人在你心中的形象,需要和解的是我們心中和對方的關係。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7700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0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5/27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