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都會中國:一個台灣人登陸十年的文化觀察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各國觀察中國觀察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李政亮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夏日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09/12/07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 中國──拆哪(CHINA)。

北京的計程車司機有句妙喻:「中國──拆哪(CHINA)。」因為當時城市裡到處是以白色噴漆寫著「拆」字的低矮樓房。其實,無論具體的城市建設,還是生活、思想、社會、文化,「拆哪!」正足以說明轉型中國一切都在進行式的變動中。

自二○○○年到北京大學讀書,之後任教於中國的大學,作者至今登陸逾十年。置身經濟高度膨脹、社會劇烈轉型的國度,他由城市出發,不談大國崛起、不論世界市場,從日常文化角度來觀察席捲世界的紅色狂潮在地現象,剖析改革開放後都會「拆哪!(CHINA)」的軌跡,寫下生活在中國最真實的一面。

★ 換個角度認識中國!

中國的都會化,已非昔日所想像。
「八○後」、「九○後」這群成長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新興世代
他們普遍的生活態度與小資氛圍,改變你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你可以在本書看見──

七九八藝術特區、新東方、城管、雕刻時光、萬聖書園、小資文化、
八○後、和諧社會/河蟹、潛規則、牛市/熊市、雷人、康師傅旋風、
仙蹤林、馮小剛、趙本山 ……

★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的世界觀,不可或缺的一角。始終被刻意忽略的世界一角。
本書近距離的描繪「進行式」的當代中國,讓人輕易可以迅速瞭解中國近十年來的社會文化發展脈絡,更有助避免刻板印象的干擾、利於市場觀察、拓寬思考面向及眼界。

文化評論人、前旺報文化副刊主任張鐵志說:

「當台灣與中國互動越來越多,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卻還是片面與平面的:
大多是關於中國的那些大趨勢,並且常常不準確的大趨勢。政亮在中國生
活多年,這本書融合了有趣的中國生活觀察,與學術訓練培養出的深刻
分析,提供了台灣讀者對中國更豐富的認識。」

★ 年表:本書相關大事記

˙1978年 ︱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當中,提出全力發展科學技術的方向。
˙1979年 ︱ 一胎化開始成為政策。
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
▊台灣中央廣播電台開設鄧麗君時間。
˙1980年 ︱ 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個體經營的飯館──悅賓樓於北京開張。
˙1983年 ︱ 爆發清除精神污染運動,20多天後失敗落幕。
中央電視台於農曆除夕夜推出春節聯歡晚會,在此之後,這個節目每年農曆除夕實況播出。
˙1987年 ︱ 第一家肯德雞在北京天安門開幕。
老舍茶館正式營業。
▊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繞境日本赴大陸採訪。
▊台灣政府開放赴大陸探親。
˙1990年 ︱ 在台灣票房失利的《媽媽再愛我一次》於大陸熱映,觀影人數達2億多人。
˙1991年 ︱ 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熱播。
隨著兩岸開放,電影合拍模式開始出現,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是一個成功的開端,緊接著,則是1993年的《霸王別姬》。
˙1992年 ︱ 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為全面市場化揭開序幕。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熱播,美國想像達到高潮。
第一家麥當勞在北京王府井開幕。
康師父第一碗方便麵在天津開發區出爐。
˙1993年 ︱ 《讀書》雜誌爆發「人文精神論爭」。
大陸教育部推出211工程,也就是面向21世紀建設100所左右一流大學的發展方向。
新東方英語補習班成立。
˙1994年 ︱ 大陸本地的校園民謠《同桌的你》,正版銷售量達60萬張。
中國足球甲A聯賽成立。
˙1995年 ∣ 中國籃球職業聯賽(CBA)成立。
▊鄧麗君去世。
˙1997年 ︱ 香港回歸中國。
汪暉於《天涯》發表<當代的中國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這篇文章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的流變,也被視為新左派的立場與宣言。1997、1998年是中國新左派與新自由主義激烈論戰的年代。
馮小剛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上映,開啟馮小剛票房奇蹟的時代。
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開播,這是迄今仍播出中,並深受青少年喜愛的綜藝娛樂節目。
˙1998年 ︱ 大陸教育部推出985工程,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大學的建設專案。
▊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台灣出版。
˙1999年 ︱ 美國「誤炸」南斯拉夫中國使館,抗議美國的遊行在大陸各地展開。
大陸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開啟大學擴招的腳步。
▊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在台灣出版。
˙2000年 ︱ ▊台灣總統大選,代表民進黨出馬的陳水扁獲勝,完成台灣首次的政黨輪替。
▊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在台灣出版。
▊台商陳彬所寫的《我的上海經驗:從旅遊、投資到定居大陸的戰守策略》與《移民上海:我的台灣經驗遇上海派作風》成為暢銷書,也是千禧年上海熱的象徵。
首屆迷迪音樂節於北京舉行,這個音樂節也被視為中國的「胡士托」(Woodstock)音樂節。
一座破舊的昔日電子工廠廠房開始出租,吸引許多藝術家前來,這就是數年之後聞名國際的七九八藝術特區。
韓寒的《三重門》在暢銷排行榜連續十個月排第一。
上海、北京率先成為高考自主命題的試點。
˙2001年 ︱ 中國踢進世界盃、申奧成功、加入WTO,媒體普遍將這一年稱為「中國年」。
吳思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出版,潛規則成為普遍被使用的語言。
▊《流星花園》於台灣熱播,不僅打開海外市場,也開啟青春偶像劇的製作熱潮。
˙2002年 ︱ 中國棒球聯賽開打。
國家廣電總局有關部門下電文要求立即暫停播出《流星花園》。
˙2003年 ︱ SARS爆發,中國政府因隱匿病情受到國際輿論批評。
北京大學提出引起廣泛爭論的「北大改革方案(草案)」。
˙2004年 ︱ ▊台灣總統大選,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連任成功。
中國共產黨提出「和諧社會」的理念。
大陸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正式成立,開始進行大學教學評估。
第一個孔子學院於韓國首爾成立。
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以專題報導的方式將韓寒、春樹、滿舟與李揚並列為「八○」後的代表。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成立。
▊蔡康永與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開播。
˙2005年 ︱ ▊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
▊台灣的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成立,負責大學評鑑業務。
胡戈將導演陳凱歌的作品《無極》以惡搞方式改編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迅速在網路上竄紅,也帶動了惡搞之風。
˙2007年 ︱ ▊台灣教育部發布大學評鑑辦法,對評鑑內容進行分類與規範。
˙2008年 ︱ ▊代表國民黨參選的馬英九當選總統,台灣完成第二次的政黨輪替。
北京奧運成功舉行。
神舟七號升空,完成太空人於太空漫步的目標。
大陸發生三鹿牌奶粉含三聚氫胺導致飲用兒童腎結石事件。
在兩岸磋商、合作下開啟兩岸直航、大陸居民赴台旅遊。
˙2009年 ︱ 大陸政府發起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的專門行動,網友迅速發明「河蟹」、「草泥馬」、「馬勒戈壁」等語彙進行嘲諷。
˙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界博覽會。
˙2012年廣州將舉辦亞運會。

本書特色

1.見證轉型中的中國。
2000年開始,帶著觀察者的好奇進入中國社會,迄今十年。這十年也是中國大轉型的年代,「大國崛起」、「世界市場」等語彙成為描述中國的形容詞。
2.中國社會「潛規則」全攻略。從文化面出發,不談論統獨問題,讓人能以最冷靜的態度,看待中國社會百態,了解最真實的中國,看見中國人怎麼想。
3.時勢造中國,台灣呢?作者為長期旅居中國的台灣人,對台灣和中國皆有深入認識,進行兩岸觀察與比較分析時,能有鞭辟入裡的精確見解。

名人推薦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執委 /吳介民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專家 /徐斯儉

資深媒體人 /陳浩

文化評論人
前旺報文化副刊主任 /張鐵志

當台灣與中國互動越來越多,我們對中國的理解卻還是片面與平面的:大多是關於中國的那些大趨勢,並且常常不準確的大趨勢。政亮在中國生活多年,這本書融合了有趣的中國生活觀察,與學術訓練培養出的深刻分析,提供了台灣讀者對中國更豐富的認識。─── 張鐵志(文化評論人)

目錄

年表:本書相關大事記
序言:十年,一種異類人生、一種社會觀察
-五年級生的大陸印象
-進入真實的中國
-變動中的北京
-中國ing

Chapter 1 城市總體相

◎城市交響曲:城市變遷的系譜
-「城市」的前世今生
-北京VS.上海
-上海VS.香港
-城市排名下滑的廣州與崛起的天津
-三城之內外的故事:城市作為社會
-城鄉分歧的機制
◎社會身分的想像
-北京像骨頭,上海像棗核
-小資的文化品味標準
-「社會分層現象」的官方說法
-小康一族VS.小資、白領
◎想像的懷舊
-懷舊的生產
-上海女性作家的上海懷舊
-上海復現
-重尋現代性
◎北京行走:走在幾個不同的景點上
-中國社會變遷溫度計:天安門
-中國元素浮現的南鑼鼓巷
-再現不同社會立場的書店:萬聖書園
-單向街圖書館與烏有之鄉

Chapter 2 大學觀察

◎中國大學生態觀察
-進入大學之門:大陸高考試題舉隅
-台灣的北大神話
-大陸大學的其他特色:政治、體系概念與入黨
-進入教職的那道門
-大陸師生的台灣想像
◎台大、北大比一比
-眼花撩亂的大學排行榜
-兩岸的大學評鑑制度
-競爭力的提昇或教師的枷鎖?
-大學:與社會對話的殿堂
-北京波希米亞:從消逝的無名高地到七九八
◎今昔留學生
-躍上歷史舞台的留學生身分
-留學生百態
-九○年代的美國夢與留學生文學
-轉變中的留學生生態

Chapter 3 日常生活中國

◎青春中國
-轉變中的青春文化
-八○後登場、青春文化一隅:網路世界
-語言鴻溝:官方話語VS.惡搞
◎棒球中國
-短暫的中國棒球時光
-昔日的熟悉身影
-西進球員的心聲
-錯失曹錦輝與道奇在北京
◎日常語言與社會運作的邏輯
-兩岸語言差異
-潛規則:最具影響力的自創語言
-語言背後的社會運作邏輯
-「科學」的迷思
◎飲食中國
-改革開放之初的嘗試
-麥當勞與康師傅旋風
-台灣飲食在中國
-北京特色飲食
◎身分差異的體驗
-身分差異的日常生活體驗與「港台腔」
-簽證:身分差異的凸顯
-赴美簽證的北京體驗
-向左走,向右走
◎台灣流行文化在中國
-鄧麗君旋風
-清除精神污染運動
-台灣文化產業的分進與合擊
-台灣流行文化的轉型
-命運多舛的青春偶像劇與無敵的綜藝節目

Chapter 4 兩岸文化政治

◎台灣的焦慮?
-從台幹到台勞
-五年級生的苦悶
-好社會:另類思考大陸熱
-新政治的可能性?
◎承認/不承認的文化政治與話語
-幾種不同的看法與主張
-進行中的學歷承認政策與弔詭的「贊成非贊成、反對非反對」
-贊成與反對:不同的中國想像
-跳出藍綠的思考
◎語言的文化政治
-「愛台灣」的餘波
-在語言當中體會文化差異
-「南部迷思」
-弔詭的「中國特殊性」
-新的話語:「北京共識」

序/導讀

【序言】李政亮

<十年,一種異類人生、一種社會觀察> 


這是一本用歲月累積寫成的一本書,源自異類的人生軌跡與社會文化觀察。

二○○○年的秋天,踏進北京大學西門那個掛著毛體書寫的「北京大學」牌子的校門,那一瞬間開始,我已然走了一條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詩句中所說的「較少人走的路」,而這條路,確實也如同詩句中所說的,「就是這樣使得一切都不同了」。這十年是台灣與中國社會的一個關鍵時刻:台灣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大陸政策由敵對走向和解、中國從與國際接軌到北京成功舉辦奧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有著更大的影響力。而隨著經濟高度發展,除了世界工廠之外,中國也是全球資本賦予厚望的世界市場。

十年來,台灣對中國的認識又是如何?媒體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集體的社會心理與想像,在電視螢光幕上,大陸電視劇諸如《康熙王朝》、《大宅門》等曾在台灣引起收視熱潮;現今,大陸劇在台灣不再局限於歷史劇,諸如《醜女無敵》)等描寫現代年輕人生活的時裝劇,雖然未引起熱潮,但也成為眾多大陸劇的選項之一。此外,中國引起轟動的選秀節目運作模式也在台灣開始出現、股市新聞裡大陸股市用語「熊市」與「牛市」也早已被使用、甚至「自我感覺良好」也成為台灣媒體經常出現的語彙……等等。

部分中國元素已然進入台灣的媒體中,然而,「中國」在台灣並非沒有爭議,與中國相關的議題到產品,從統獨爭議、藍綠對抗到部分店家所貼的「拒絕中國黑心貨」的貼紙,便說明了台灣複雜的「中國情結」,這個情結埋在台灣人心靈的最深處,也隨時展現在政治對抗的場域中。

越來越堅信人活在「結構」底下,而結構也制約著人。這十年,我離開台灣來到北京讀書,進而執教。這十年,我歷經人生重要的幾個關口,從學生到老師,從單身、結婚到育有一子,八年的北京生活加上兩年巴黎生活的點綴。生活在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社會變遷劇烈的國度中,任何一個走了「較少人走的路」的社會文化觀察者,都會擁有「就是這樣使得一切都不同了」的興奮感。除此之外,走了「較少人走的路」,也經常意味著要在僵硬的體制中付出代價,特別是在兩岸關係中的身分政治夾縫中掙扎,例如:台灣對大陸學歷的承認問題、台灣人身分能否在大陸(中國)的單位乃至學校任職等。

□ 五年級生的大陸印象

為什麼我走了一條「較少人走的路」?十年之前,我對中國的印象與一般五年級末段生沒有什麼不同:小學時候,相信大陸同胞吃香蕉皮;每年的一月二十三日是「自由日」,我們會在電視上看到谷正綱先生高呼「自由民主萬歲」之類的口號;玩著床頭的電晶體收音機,把頻道調到邊緣地帶,不是聽到台灣向大陸的喊話,就是聽到大陸向台灣發出解放的口號。

國中讀的地理是已然成為歷史的地理,秋海棠葉上的東北仍是九省、某某鐵路與某某鐵路的交會口是一種遙遠陌生的強記,而共產黨則是「一分抗戰、二分應付國民政府、七分壯大自己」藉以奪權。

高中是台灣政治與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挑戰威權的氛圍在島嶼上無處不在,「大陸」對當時的執政者來說是一種尷尬的存在。一九八七年,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與徐璐突破禁忌經由日本赴大陸採訪,同一年,政府開放探親,許多外省人帶著鄉愁踏上昔日生活的土地。

考上大學的那個夏天,在「鐵的紀律,愛的教育」的成功嶺上,看著諷刺大陸官僚政治的電影《假如我是真的》。上了大學之後,兩岸關係成為政治焦點議題之一,當時台灣的政壇流行成立智庫,在一場智庫所舉行的討論中,一位學者力陳政府應開放台灣的夕陽產業到大陸的論調,引起台下如雷的掌聲,這或許是當時台灣對大陸的主流想像。有趣的是,面對中小企業的西進熱潮與想像,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提出「南向政策」做為回應。

除此之外,簡體版的左翼書籍開始出現在台大附近的書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西方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法蘭克福學派等等,都成為時代的關鍵字。

提到九○年代初期的中國意象,不能不提現今仍在部分頻道一再播放的《大陸尋奇》,這個電視節目一如張藝謀的許多電影,透過許多地方軼事向觀眾展示一個鄉土原初的中國,這也是許多五年級末段生的中國印象。

九○年代中期的研究所生活,已有一些老師同學致力兩岸問題的研究。當時的我,只覺得中國是一種遙遠的存在。當時對大陸的認識管道,大概有兩種,一種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問題相關的書系。然而,更鮮活的印象,來自於親身在大陸蹲點的研究所朋友。他們談論中國的方式,現今想來說多少是一種「獵奇式」的觀察。

例如,市場化之後,一切以金錢為上,甚至連公家單位都在經營生意,廣州的飯店知道是台灣客人(男性),早餐便送來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見聞。這種獵奇式的想像,也出現在一則網路笑話上,這則笑話列舉了一堆台灣與大陸電影名稱譯法的差異,例如美國電影Top Gun,台灣譯為《捍衛戰士》,大陸譯為《好大的一把槍》(事實上是譯為《壯志凌雲》)。這種笑話的製造,一如冷戰時期美國反諷蘇聯的笑話:有蘇聯民眾罵赫魯雪夫是白痴被捕入獄,其罪名不是毀謗罪,而是洩漏國家機密。

對我來說,大陸一直是個抽象而遙遠的存在,即便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五潤八月》成為暢銷書,但我始終覺得那是小說,直到一九九六年總統選舉前夕的飛彈危機。一大早趕到台大上課,課程正是兩岸關係,而授課教授也是日後曾任陸委會主委的陳明通。他告訴大家,根據NHK的報導,美軍已在沖繩島演習。原來已不只是兩岸的劍拔弩張。那一刻,突然想起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後一課》,難道所學的東西就要翻轉了嗎?有點像吳念真說過的比喻,他的長輩認為書不用讀太多,因為あいうえお學沒多久便就變成ㄅㄆㄇㄈ。這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嗎?

□ 進入真實的中國

歷經從小到大被賦予的各種中國意象,真正讓我對中國開始感興趣,進而隻身到北京讀書,是十年之前的一段際遇。二○○○年的總統大選,有機會接觸到中外記者。相較之下,台灣記者所關注的問題不外乎陳水扁、宋楚瑜、連戰之間的權力對抗,外加李登輝與陳水扁之間弔詭的傳承問題。相較之下,外籍記者更側重兩岸問題的報導與分析。其實各黨派並非沒有兩岸政策,但更像是作文比賽。簡單說,是一種沒有認識基礎的兩岸政策,這些陣營的幕僚策士有多少人在中國真正生活過、讀書過?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的意象突然浮上腦海。

看到中外記者提問上的差異,加上朋友的引薦,我在二○○○年夏天第一次到中國參訪,行程包括北京、上海與南京。在北京大學留學生宿舍勺園,我看到各種膚色的留學生。校園的餐廳裡,所播放的盡數是台灣流行歌曲,任賢齊的歌曲更是從餐廳到計程車四處可聽聞,一位大約五十多歲的計程車司機,以一口濃郁的北京腔外加如同年輕超級粉絲的口吻告訴我:「我喜歡任賢齊!」

在南京,南京大學的校園裡掛著一條紅底白字的橫幅:「為把南京大學辦成世界高水平大學而奮鬥」;在一所職業技術學校中,看到學生們努力地上電腦課程。在上海的書店裡,自由主義譯介的書籍被擺放在明顯的位置,我也注意到一些關於城市文化的書籍開始出現。老實說,這打破我既有的中國印象,例如,中國是一個閉鎖的國家(至少北大看起來不是)、當時台灣人對大陸的普遍印象是落後等等。此外,我在南京的職業學校裡看到另一種向上提升的力量,上海書店裡滿屋的書,從議題到包裝都已然跟研究所時期所看過的大陸書截然不同。

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曾以古代畫家澤克西斯(Zeuxis)和帕拉西奧斯(Parrhasios)的繪畫比賽為例,說明人們總是相信事物背後藏著些東西。澤克西斯把葡萄畫得如此逼真,引來飛鳥啄食。而帕拉西奧斯的畫蒙著畫布。澤克西斯急於觀看以決勝負,伸手去揭開畫布時,方才發現帕拉西奧斯畫的僅僅是一張畫布。

其實我們一般人大概都跟澤克西斯一樣,有一種想揭開謎底的衝動。也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二○○○年的夏天,我決定捨棄多年的德國夢,轉而到大陸讀書。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較為「真實」的選擇。台灣有許多留學西方的學生,然而,兩岸之間的政治對峙、經濟關係的緊密,卻又說明兩岸關係無法逃避,台灣該如何面對這個「存而不論」的大議題?

這一年,一位在上海經商的台商所寫的《我的上海經驗:從旅遊、投資到定居大陸的戰守策略》、《移民上海:我的台灣經驗遇上海派作風》等書出版之後迅速暢銷,台灣的上海熱達到高潮。

十年前走進北大校園,最顯著的特徵便是英語熱,精確來說,是英語熱的尾巴。北大昔日張貼各式言論的三角地,百家爭鳴的聲音已讓位給各式語言學習班的廣告。三角地已在數年前拆除,當時貼在上頭的廣告訊息中,英語角也佔有一席之地。所謂的「英語角」,是一種自發學習英語的團體組織,通常成員聚在一起時都說英語,藉以提升英語的實戰經驗。有時這樣的團體至少會有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在裡頭。

北大附近的「新東方」,則是另一個英語學習的空間象徵,幾乎中國大陸所有要出國的學生都會到這家補習班上課,「新東方」也像是大陸學生到國外的跳板,就連美國《時代》雜誌某一期的專輯「中國的年輕人」,「新東方」也成了必經的採訪之地。

英語背後所突顯的是,英語成為一種社會流動的工具,也是大陸對美國複雜的情節。一個反諷的笑話是,九○年代美國「誤炸」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北京大學生群情激憤,甚至有發動遊行到美國大使館抗議。有人曾諷刺,這群學生一手高喊抗議,一手拿著託福考試書。

不僅英語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855702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