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會員好評 ★★★★★(2)
  • 1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學心理學各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山中康裕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王真瑤
  • 出版社: 心靈工坊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05/12/29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一個是創下日本影史紀錄、躍上國際舞台的神隱少女,一個是席捲全球、讓大人小孩都重拾書本的哈利波特;這兩個孩子的冒險故事感動了全球上億的男女老幼,而當哈利與千尋交會時,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光芒?

  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兩部作品的主角,都處於人生中最燦爛的時期──前青春期階段;他們在現實世界裡都活得不快樂、不充實,卻在另一個奇幻世界中,捕捉住屬於他們的機緣,重新展現豐沛的生命力。一旦細細檢視故事中的情節,就會發現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於焉開展在我們眼前。

  本書作者山中康裕長年鑽研榮格心理學,同時也是一位長期關心孩童的臨床醫師。他以「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這兩部風靡全球的電影為題材,透過討論故事中的人物及情節,帶領我們深入探討現代孩子的內心深處,並對家庭教養、學校教育、東西方神話學等提出獨到的見解。

作者

山中康裕(Yasuhiro Yamanaka)
生於一九四一年,愛知縣名古屋市人。畢業於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院,持有日本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執照。目前除了擔任日本京都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之外,同時也是榮格心理學的實踐家、臨床醫師與心理臨床專家。長期致力於推廣日本的繪畫療法、沙遊療法、小說療法與俳句療法等。此外,在電影、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化各方面也多有涉獵。著作有《沙遊療法與表現療法》、《少年期的心》、《臨床榮格心理學入門》、《電影中的臨床心理學》等,最新出版作品《山中康裕著作集》共六集。

審閱:邱敏麗
日本東京學藝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慶應精神分析講座結業、京都大學臨床心理學研修員。曾任成增厚生醫院、東京中部綜合精神保健中心、墨岡精神科診所等兼任心理師,台南師院附設兒童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師。現任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幼保系附設兒童諮商中心負責人。為日本沙遊學會會員,國際沙遊治療師證照取得訓練中。

譯者

王真瑤
畢業於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日文口筆譯組,現為專業口筆譯員。譯作有《積木》、《美國西海岸》。

目錄

序文 

第一章 解讀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前青春期

什麼是前青春期?/如何開始接觸哈利與千尋世代的孩子們/哪一種人比較幸福?/接觸「性」之前,最純潔的時期/孩子們的生命力變弱了嗎?/太受保護的孩子們/腐爛神的隱喻/朋友是一面鏡子/寬鬆教育是行不通的/湯婆婆與錢婆婆的對比/與危機共存/警覺到孩子身處危機了嗎?/以守護代替命令/兼顧個人與團體/鍋爐爺爺是好男人的榜樣/喚起生命的力量                                            
第二章 神隱少女與榮格心理學
被迫放棄名字/賦予新名字的意義/千與千尋/神話的世界/遇見過就不會忘記/名字是讓別人叫的/全能之神也含有邪惡要素/珍惜自己名字的道理/語言代表想法、力量以及本身的存在/禁忌與忌諱/父母親變成了豬/工作所代表的意義/感動於千尋拼命工作的模樣/活在時代的潮流裡/無臉男的象徵/為何千尋能與無臉男溝通?/發狂的白面人與寂寞的白面人/象徵時代的疾病/邊緣人格的時代

第三章 哈利波特與世界奇幻故事
奇幻故事的背景/外在的惡與內在的惡/阿尼瑪與阿尼姆斯/活躍在另一個世界/文字的世界與影像的世界/有夢想的作品/文字遊戲/孩子們的可塑性/「機緣」與「窗戶理論」/成長神話與成熟神話/戰爭的意義/非現實世界裡的經驗/作夢是前往內心世界的捷徑/與內心世界對話/活在當下的我們        
後記

試閱

鍋爐爺爺是好男人的榜樣
環繞在小孩與大人之間的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彼此的「信賴」;然而在現實社會裡,這層信賴關係的基礎越來越薄弱,究竟該如何改善這個問題呢?從「神隱少女」的劇情中,站在千尋這個小女孩的角度,可以看到她跟許多大人與同伴之間的互動情形,細膩地描繪出各種理想的人際關係。
我認為有幾個非常有趣的地方,例如千尋跟白龍之間的關係。白龍原本是湯婆婆的屬下,派去偷錢婆婆的東西,但是在白龍第一次見到千尋時,就願意主動地幫助她。又例如小玲,雖然她經常抱怨,常罵人,又常因為受不了烤蜥蜴美食的誘惑而受到捉弄,但是在緊要的關頭,都會跳出來保護千尋,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信賴關係。又例如鍋爐爺爺的存在,雖然跟千尋非親非故,但是他會用「這女孩是我的孫女」這句話來保護千尋,或是勸告千尋:「趕快到湯婆婆那邊。」總是在重要的時候提出最中肯的建言。當千尋說出「我想要幫助白龍」這句讓小玲感到吃驚的話時,鍋爐爺爺還很帥氣地說:「妳還不明白嗎?這就是一種愛啊!」他的形象的確是一個大人的典範,也是一個好男人的榜樣。他對每一件事都負起責任,說話精簡有力,對小孩子更是照顧有加。
【圖說】跟鍋爐爺爺道謝了嗎?他可是很照顧妳的。
小玲嚴厲斥責了不吭一聲就想走的千尋。對於千尋這個不懂禮貌的現代小孩而言,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教育,從此之後千尋就懂得打招呼了。
我認為做人最重要的兩件事,一個是「建立最根本的信賴關係」,另一個是「擁有自己最根本的想法」。而這兩項做人的基本原則在「神隱少女」的劇情中,都非常自然、貼切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千尋穿過時光隧道,剛進到湯屋時,就被小玲責罵:「跟爺爺道謝了嗎?他這麼地照顧妳」、「怎麼連招呼都不會打」等,都在關鍵的時候講到重點。我認為這種態度就是現代小孩的生活寫照,父母親都疏於管教,沒有人會告訴他們應對進退的道理;即使教了,孩子們也不遵守,原因很簡單,因為父母親本身也沒有率先地做好榜樣。就像在電影的後半段,千尋主動地告訴錢婆婆:「我代替白龍跟妳說聲對不起。」但事實上並沒有人叫千尋要道歉。千尋的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成熟,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信賴關係。
這部電影將「人與人的信賴關係如何建立?愛一個人所代表的意義在哪裡?所謂的負責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些最根本的人際關係,用非常自然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用口頭的方式,直接說明這些做人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會很厭煩而無法接受吧!這就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透過劇情的描述,提醒大家要做到。雖然在現實的社會裡,很多禮儀已經逐漸被忽略,甚至已經完全看不到了。例如在電車裡,有些人百無禁忌地在大家的面前化妝或打手機,完全沒有察覺這樣的舉動會干擾到別人;相對的,也沒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勸告他們,因為如果管太多了,自己可能會遭殃。電影裡所要表達的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原本就應該很自然地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因為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這層信賴關係,才會顯得更自然。一旦失去了對人的信任感,每一個人會變得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就算很勉強地告訴孩子們這些道理,他們也不會做到的。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積極地去修復並重建良好的信賴關係。
去發掘自己的內在潛能與生存之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相對的,重新修復對人或對社會的信賴關係也是不容小覬的,這兩件事就如同車子的輪胎一樣,缺一不可。此外,要維持信賴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禮儀」;有些禮儀是絕對要做到的,有些卻是絕對不能做的,這些內容其實就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與規範。
每一個人都要做兩種以上的人,並保持兩種不同的關係,第一種是個人與內在問題之間的關係,一個人該如何去發現存在於內心深處的潛能與生存之道?另一種是對他人與社會的關係。該如何扮演好這兩個角色?如何跟社會妥協、跟所有的人和睦相處?這些人際關係的基本要件,也就是倫理與規範的道理,這些在電影裡都有深刻的描述,但是只有描述是不夠的。如果一直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很容易淪為八股教條,一般人應該無法接受吧!因此我認為應該同時重視內在與外在的問題,平行看待這兩個主題,這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腐爛神的隱喻
為什麼「神隱少女」能夠打動人心,讓許多觀眾看到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重新燃起生命的動力呢?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電影中有一段描述河川的管理者──腐爛神在泡澡之後變乾淨的情節。河神稱之為腐爛神,因為他全身都是淤泥,並發出惡臭,非常狼狽地跑來洗澡。湯屋裡的人都捏著鼻子迎接客人,為了這個不速之客抱怨連連。而千尋在發現了腐爛神身上的一個刺,將它拔出之後,開始變快樂了。腳踏車的殘骸最先從腐爛神的身體裡跑出來,其實這就是現在的河川寫照,魚無法繼續生存,表示河川已經沒有了生命。不只是破損的腳踏車,連汽油桶及其他各種垃圾都丟棄在河川裡,我們從腐爛神的身體裡就看到了這些東西。
千尋用最好的藥劑幫腐爛神洗澡,卻洗出源源不絕的垃圾。腐爛神在變乾淨之後,化為一條白蛇如神仙般地往天上飛去。這是一個擬人化的情節,表示現在的河川受到嚴重的污染,已經沒有了生命,我們除了要重視這個問題之外,還必須想辦法將河川恢復原貌,才能使河川再度活起來。除此之外,這一段的情節同時也暗喻著人類的內心傷痕累累,也同樣堆滿著垃圾。
腐爛神變乾淨,就如同我們的內心受到淨化一樣。從滿是淤泥的垃圾裡出現金幣,意味著我們不平靜的內心還是可以找到寶藏的意思。
原來這是一種隱喻?
是的。但它不只是一個隱喻,河川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典型的比喻,例如大和川、隅田川、太田川及豐平川等都已經受到嚴重的污染。透過這段劇情,提醒了我們應該改善河川的水質與環境,所以說這個比喻是非常寫實的。
這是反映現實環境的第一層比喻,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層、第三層的隱喻,暗示我們的內心其實跟河川的道理是一樣的。
千尋突然變開朗了。
是的。她高興地喊著:「太好了」、「終於變乾淨了」。從那時候開始,千尋的眼神變得有活力了。她原本身不由己地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不斷地告誡自己要努力工作,幾乎每天都生活在緊張的氣氛當中,直到腐爛神的出現才有了改變。當腐爛神的身體洗乾淨,變回河神的時候,湯屋裡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替千尋鼓掌喝采。而一直都很不開心的千尋將腐爛神的身體洗乾淨之後,突然覺得信心大增,終於露出了笑容,也從她眼神當中看到了希望。在成就一件大事之後,千尋大口吃著包子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電影院裡的觀眾應該都能體會千尋的感受吧!出了電影院之後,相信很多小孩都能豁然開朗,了解到原來自己跟千尋有同樣的想法,或是覺得如果換成自己,應該也可以達成任務等,有各種不同的想像空間。
但是很遺憾地,有些大人跟小孩在完電影之後,覺得有些地方很噁心,尤其是嘔吐的劇情,例如無臉男在吃完一大堆的食物之後,又全部吐了出來。有人就反應這個電影的內容太噁心,實在看不下去,其實這些人本身都還沒了解故事所代表的意義,光看表面就開始批評了。可能是受到一些畫面的影響,身體開始感到不舒服,情緒也就跟著起伏。我認為這些人只是身體受到影響,卻完全沒有體會到精神層面的意義。光看電影就覺得不舒服的人,可能都沒有深入去思考,為什麼自己的身體必須配合劇情有所反應?如果身體勉強可以接受,為什麼又會覺得某些情節會令人感到不舒服?
【圖說】千尋在做完第一個工作之後,臉頰紅潤,帶著驕傲的表情大口吃著包子。她的眼神充滿著希望,跟在現實世界裡沒有活力的千尋大為不同。 為何千尋能與無臉男溝通?
無臉男利用金錢控制湯屋的員工,但是為什麼只有千尋可以不受金錢的誘惑,而與無臉男溝通呢?
請先回想剛開始無臉男和千尋相遇的情況,那時無臉男站在橋上,露出一臉寂寞的神情。當時湯屋裡沒有人知道他是有錢人,只把他當作一個流浪漢,而且無臉男的穿著寒酸、衣衫襤褸,下半身呈現半透明狀態,還戴著尺寸過小的面具,簡直是個來路不明的傢伙。 【圖說】千尋與無臉男相遇的情景。當時身體半透明的無臉男戴著小小的面具,獨自站在橋上無事可做,千尋匆匆向他點頭行禮。
窮酸樣的無臉男不發一語,只是露出一副寂寞的神情。千尋可說是第一個了解無臉男心情的人,看了他的表情之後,千尋直覺到:「啊!原來這個人想進來這個世界呀!」因此千尋可說是個直覺相當敏銳的孩子,她能夠真正了解人的本質、體會他人內心潛在的想法和不為人知的真實情感。即使無臉男揮霍金錢,又毫無自我意識,不懂得強調自我的存在,但在他的心中應該也明白:這個孩子是真心接納我的。正因為如此,對於無臉男而言,只有千尋才具有特殊的存在意義。
其實電影從一開始,並沒有刻意去強調千尋的特殊存在,就如同先前所言,千尋只不過是芸芸眾生裡的其中一人。但她的心地善良體貼,並且會將心中的想法付諸行動,就算沒有任何酬勞,也會真心關懷他人。無臉男就曾試圖回報千尋對他的關心和體貼,即使千尋並未要求任何東西,無臉男仍想將藥浴的木牌送給她、請她品嚐美食,或送她高貴的禮物,這都是因為無臉男從未受到如此溫柔體貼的對待所致。
千尋和無臉男得以結緣,是從千尋向站在橋上的無臉男行禮開始的吧!
行禮可說是人際關係的原點,不是嗎?現在對著走在街上的陌生人打聲招呼說:「你好。」搞不好還會被砍呢!但是如果在山上,登山客們彼此都了解對方並非壞人,因此會輕鬆地互相打招呼:「嗨!」「你好!」或是「今天天氣真好。」這些在山上的招呼問候,過去在平地也相當普通,但曾幾何時竟已不復見。我們來看看電影裡的呈現方式,千尋的真情流露,向無臉男打招呼的態度是如此地自然與貼切。 父母親變成了豬
父母親變成豬這個事實,是否是為了讓千尋在另一個世界成為孤苦伶仃一個人,才刻意做這樣的安排?是一種象徵性弒父母 的舉動嗎?
雖然父母親真的消失了,但這並不是因為父母親的存在是多餘的,才將他們變成豬,也不是如你所說的象徵性弒父母的現象,這一點千萬不要誤會。
如果是千尋刻意設下圈套,誘導父母親吃下那些美味的食物,也就是說一開始就希望他們變成豬的話,那才是你所說的道理,但事實上卻不然。父母親完全沒有多做考慮,因為食物的香味吸引他們走進店內,就大大方方地吃了起來,當時的狀況根本不是千尋所能控制的。
當然也有一種例子,雖然不是刻意安排,卻在潛意識之中殺死自己的父母親。例如阿闍世為了爭奪王位而殺死了父親頻婆娑羅王,這是因為有某種目的所造成的自然結果。另外一個例子是伊底帕斯王,他則是在潛意識的情況之下殺死父親,因為他並不知道坐在馬車上的底比斯城國王就是自己的父親。不僅如此,他還娶了自己的母親喬卡絲達為妻,可以說是在雙重潛意識的情況之下所造成的悲劇。但這畢竟是神話裡的故事,原本就是依照預言與宿命,刻意安排之下的結果。如果「神隱少女」是這個層級的內容,或許才有象徵性弒父母的用意,但我卻不這樣認為。
【圖說】千尋的父母親肆無忌憚地大吃特吃神的食物,最後變成了豬。即使千尋大聲地阻止,父母親卻只顧著吃,完全不理會千尋。當千尋看到自己的父母親變成豬時,她大聲尖叫而倉皇逃走。
為什麼千尋父母親會如此輕易地變成豬呢?那是因為他們抱著「只要付錢就好」的態度,這種凡事想用錢解決問題的想法,直接反映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如果是沒有錢的人,就算肚子再餓、食物的味道再香,應該也會忍耐想想別的方法,而最糟的情況就是用搶奪的方式。
但是千尋的父母親,基本上他們的態度是不謙虛的,認為只要有錢任何事都可以做到。這種驕傲的心態以及毫不知道自己已經進入第三空間的遲鈍反應,都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
【用語解說】象徵性弒父母:在青春期階段,為了確立自我的存在,會有象徵性「弒父母」的想法。經過這段過程之後,心理的發育會逐漸成熟。
千尋感受到自己正處在一個未知的世界裡,因為害怕而不敢吃那裡的食物。連十歲的千尋都知道情況不對,這裡跟過去的世界不同,但父母親兩人卻站在同一陣線,反應遲鈍而毫無警覺。至於同時具備遲鈍與傲慢的人物,就是故事裡的豬了。
這裡我要幫豬說句話,豬的個性可不是像電影裡所形容的一樣,是那樣的遲鈍與傲慢。我們都知道,其實豬是很愛乾淨的動物,而且是非常神經質的。然而大多數的人會習慣性地引用豬來罵人,說些不好聽的話。事實上宮崎導演並沒有歧視豬的意思,例如在電影「紅豬」裡的豬,就是反應宮崎導演本身的一個理想人物,形象是非常完美的。
「哈利波特」的作品中也曾經出現豬。當哈利的堂哥達力大快朵頤地吃著哈利的生日蛋糕時,被巨人海特施法,長出了一根豬尾巴。可見無論東西方的表現方法都一樣,會用比喻的方式,以豬的形象來呈現故事的情節。 外在的惡與內在的惡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出現佛地魔這名邪惡的巫師。哈利一群人就與這絕對的邪惡展開一場又一場的對抗。不過,這樣的情節依舊是承襲自西方降伏惡龍的傳統,將善惡劃分對立、勸善懲惡。「對抗邪惡」、「邪不勝正」這類降伏惡龍的橋段常見於西方故事中,已經是老掉牙的情節了。對我而言,雖然不怎麼新鮮,但是西方人就覺得很有趣。
為什麼西方人會覺得有趣呢?
大概是因為西方人覺得「惡」存在於自身之外吧!認為邪惡是與自己對立的另一方,而良善總是自己這一方。現今的美國正是如此。在美國人的想法中,無論是阿富汗、塔利班,或是賓拉登,都是絕對的邪惡,而美國則背負著「打倒敵人」的正義旗幟。不過這只是美國人單方面的想法,因為對阿富汗的民眾而言,美國才是邪惡的化身。邪惡的種子也有可能是自己種下的,善惡只不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根本沒有絕對的邪惡,善惡對立的想法太過單純了。我相當認同自由美國的優點,但是同時也看到了很多缺點,那就是將邪惡置身度外的想法。就因為是存在於自身之外,所以才會想打敗對方。英雄打倒邪惡、怪獸與惡龍,就是正義的表徵,這種思考模式實在太單純了。
佛地魔也扮演絕對邪惡的角色嗎?
當然是啊!你知道佛地魔(Voldemort)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意義嗎?就我個人的推測,佛地魔應該有「尋死之人」的意思。
Volde的部份應該是源自於中世紀以前的英語,由於有W,又加上L,讓人聯想到英文的WILL,或是德文的WILLEN,也就是「意志」的意思。mort則很明顯地代表「死」的意思。德文有Selbstmord一詞,是「自殺」的意思;在拉丁文也解釋為「死」。因此Voldemort代表「死亡的人」,或是「尋死之人」,都直接指涉「死」這個概念,相當於日文裡的「死神」,可見佛地魔本身就是個萬惡不赦的壞人。
然而,「神隱少女」這部作品裡就沒有這一類型的邪惡。例如湯婆婆雖然看起來很邪惡,卻不是真正壞到骨子裡去,她也有為人父母溺愛子女的一面,跟真正的邪惡是不同的。另外,無臉男大吃大喝、撒錢揮霍,也算是一種邪惡,但是他其實非常寂寞,是個可憐的傢伙。在我們週遭的朋友當中,一定也有這種可憐的人,所以我認為這不算是真正的邪惡。
因此,無論是錢婆婆、湯婆婆,或是無臉男,與其說他們「邪惡」,倒不如說他們心中有「陰影」。就結論而言,這並不是「外界的惡」,而是一種存在於「內在的惡」。所謂的「陰影」就是這個意思,存在於自己內心裡的惡就是這個陰影。如果是「外界的惡」,可以不假思索地加以消滅或打敗,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因此,我認為這兩種「惡」是截然不同的。
的確,陰影很難打敗的。
針對陰影,並不是要打敗它,而是要尋求妥協。當我們察覺到:「啊!原來在內心裡存在著這樣的邪惡!」必須經過一段掙扎與妥協的過程,才能繼續生存下去,這就是我們要克服陰影的課題。相對的,邪惡是應該消滅掉,而不是去克服的,因此該如何打敗或消滅邪惡就成了最重要的課題,因為他們覺得必須要對抗並徹底打敗邪惡。我們看到的「哈利波特」其實就是套用這種正邪決戰的公式來發展的。
但是,佛地魔不是還沒露出原本的樣貌嗎?故事的發展有沒有可能變成他只是自己內心裡的陰影,而不是邪惡的代表呢?
我相信佛地魔應該會在某一個情節裡露出原形,但我不覺得他的存在是反射自己內心裡的惡。例如我們可以從降伏惡龍這個主題看出端倪,日本的龍並不是邪惡的表徵,從「神隱少女」裡的白龍就可以知道,他是條白色的龍。東方的龍形象都是好的,至少日本人對於龍的印象都是不錯的;然而,西方人一聽到「龍」(dragon),直覺反應就是要去打敗這個惡魔。整個西方世界都將龍視為怪物,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傳說」裡同樣也有打倒惡龍的情節。可見對於龍的印象,東、西方是明顯不同的。這就是你剛才問到的,東、西方對邪惡的理解不同之處。
這問題最大的來源在基督教。除了基督教以外,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一神教的問題。在原始基督教的時代,從正統的角度上來看,必須打敗邪惡的一方。然而,隨著時代的轉變,延續下來的所謂正統近代基督教,卻認為神聖的事物就是絕對的善,全知全能的神必須與邪惡劃分清楚;而惡魔則是另外存在,與神相對立的。神與惡魔、善與惡的對立模式形成了基督教的二元論,雖然是一神教,卻具有二元的理論。所謂的神是全知全能,具備至善的神格;而惡則是要被打倒、克服的。心理學家榮格認為這種神學觀是錯誤的,惡也是神的屬性之一,是神的一部份,因此兼具善與惡的要素才能達到完整的中心思想。可見榮格的思想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已經脫離西方的想法了。
但是這種一神教與二元論的矛盾思想卻成就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因為正反兩極的想法正是研究科學的原點,而找出其中不同之處並徹底探究原因,更是科學的精神所在。事實上,科學的進步也的確給我們帶來現代的生活。
當然科學方面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是如果善與惡持續對立下去,就永遠無法統合。例如有些人認為不殺死賓拉登或不徹底消滅塔利班,就無法解決問題,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就算賓拉登與塔利班消失了,種種的問題依舊存在。 阿尼瑪與阿尼姆斯
請問您「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與「神隱少女」的共同點為何?這兩部作品的主角都是前青春期的孩子。
雖然都是前青春期的孩子,但是女孩子的發育要比男孩子早些,這兩部作品你都看過,應該感受得到。例如現在小學六年級的女孩子,看起來已經是小大人了,彷彿什麼事都懂一樣;但是看看同年級的男孩子,好像比較嫩、比較單純呢!我想兩者的成熟度應該有兩歲左右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很大的喔!
「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的故事當中,在哈利即將過十一歲生日時,收到來自魔法學校的入學通知,從那時候起,哈利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會魔法的。另一方面,「神隱少女」中的千尋是一個十歲的女孩子,無意之間跑進了另一個世界裡。雖然千尋比哈利要小一歲,但從剛才的說明可以了解,他們發育的程度其實是差不多的。一個更有趣的現象,就是千尋的作者宮崎先生是男性,而哈利的作者羅琳是一位女性;羅琳女士以十一歲的男孩子做為主角,宮崎先生則以十歲的女孩子作為主角,呈現出明顯的對比。
如果根據榮格的理論來解讀,就是男性心中的女性原型,稱為「阿尼瑪」(anima),反之,如果是女性心中的男性原型,則叫做「阿尼姆斯」(animus)。在這兩部作品當中,表現異性的方式正好與這個理論相吻合。
所以說千尋是宮崎導演的阿尼瑪,而哈利則是羅琳女士的阿尼姆斯?
是的。無論是阿尼瑪或是阿尼姆斯,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深處,是發自心中的一種感覺,或是指心理本身。阿尼瑪原本是拉丁文,有「心」的意思;而形容女性的阿尼姆斯則有「精神」的意思。
這兩部膾炙人口的作品,主角分別是男孩子跟女孩子,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除此之外,作者的性別也不同。
但是,羅琳女士的阿尼姆斯是哈利,宮崎導演的阿尼瑪是千尋……,我想接著就不要再用一些理論去深入解釋這個現象了。其實我想要說的重點是,這兩部作品所呈現的意義都一樣,有許多的共同點,而且主角的設定都是前青春期的孩子,這個想法是沒有東、西方之分的。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757460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8
    • 商品規格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2 則好評)
  • we**813 說:
    2013-08-17
    曾經是孩子的我們為什麼會忘了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想去了解孩子的原因吧!透過作者的帶領,用最貼近我們的動畫,讓我們回想曾經的自己,也學習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 5l****ook 說:
    2011-09-11
    2部動畫都是轟動全球的代表作,一樣是到奇幻世界冒險,這回改由心理醫師解析此2個故事, 讓我以不同的角度看神隱少女與我最愛的哈利波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1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