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07_畢業季

傾聽的力量:練習一個神奇的傾聽法則,創造圓滿關係,讓人信任讚嘆「你都懂!」

I Hear You: The Surprisingly Simple Skill Behind Extraordinary Relationships
一個簡單的小改變,又能徹底翻轉你的人生!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3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人性/人際說話/溝通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麥可.索倫森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朱詩迪
  • 出版社: 遠流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2/01/26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亞瑪遜書店暢銷第1
#全球12國語言版本,一致好評
#累積超過8,000則五星評價
一個簡單的小改變,又能徹底翻轉你的人生!
 

你是否曾經苦惱:為何他都聽不進去我的話?你是否不太會處理高度情緒化的場面?本書提出一個久被忽略、但在關係中非常重要的魔法要素:對話中的認可(validation)技巧,能使你瞬間提升溝通能力,大幅改善人際關係。
 
「認可」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使用起來卻非常容易,透過本書所設計的簡易練習,你就有機會成為他人眼中的貴人,為他人的生命帶來不同。

只要學會了「認可」技巧,我們縱然不同意對方的立場,也可以讓自己在對方眼中是
★一個很好的聊天對象
★非常善於傾聽的人
★能順利化解人際衝突
★圓滿處理跨部門歧見
★在你身旁可以感到自在
 
本書以清晰的筆調說明「認可」技巧為何具有如此強大的能力,接著用四個步驟來練習如何輕鬆掌握「認可」的不同面向:
♦如何獲悉對方真正的心意:運用「同理聆聽法」
♦如何進行有品質的溫暖對話:採用對等的情緒
♦如何讓對方聽進去你的建議或改善方案
♦讓對話達到圓滿的結尾:再度認可對方的發言。
 
當我們運用「認可」技巧,仔細聆聽對方的話,將可以立即改善彼此的溝通效益,創造圓滿的關係,化解誤會與情緒,而別人也會願意把他們心裡的話告訴你,因為對方覺得「你懂」。
 
利用書中提到的認可技巧進行傾聽,不但會大幅改善生活與職場上的關係,更增加了人們接受你建議的可能性,提升你陪伴別人度過困境的能力,幫助你輕易駕馭對方情緒的變化。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丁菱娟╱影響力學院創辦人
小虎(羅鈞鴻)╱知名講師、聲音教練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 創辦人、廣播主持人、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暢銷書作家
范希平╱公益平臺基金會顧問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魏世芬╱聲心修繕師、暢銷作家
 
♦先懂聽,再懂說,將從溝通中得到許多珍貴的禮物。--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家

♦「傾聽」是溝通中,大家常常忽略的重點,作者以深入淺出的實例讓讀者心領神會「傾聽的力量」,讓大家在生活與職場上更加順風順水,也更有效的維繫甚至強化了各種人際關係!--范希平╱公益平臺基金會顧問

作者

麥可.索倫森(Michael S. Sorensen

楊百翰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市場行銷專家。他畢生探求「找出營造美滿人生的最佳方式」,多年來在各種諮商、教練課程當中累積了無數個有效溝通的案例,融會貫通之後撰寫出本書。
 
他曾連續五年、每週2次不間斷地接受關係的諮商,又遍讀各種關於人際互動與關係的書籍,整理出一套簡單、但實證非常有效的溝通法則,可以使別人願意聆聽你,使你與他人建立緊密而圓滿的關係。
 
他開設了「I Hear You」podcast節目,也是「優質人際關係大師課程」的創辦人,幫助過無數的人修補破碎的關係,重新激發自信,在愛與生命中建立連結。邀請他分享的單位包含財星500大企業、美國國防部等。

譯者簡介

朱詩迪

政大俄文系畢業,曾任影展電影字幕翻譯,目前兼職自由翻譯工作,譯有《留一段時間給自己》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篇:認可的力量
第一章:值得你用心學習的溝通技巧
第二章:認可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常見的誤解
第四章:從同理心出發

第二篇:認可的四步法
步法一:同理傾聽
步法二:認可情緒
步法三:在適當情況下給予建議或鼓勵
步法四:再次表示認可

第三篇:綜合應用
現實情境

結語
後記
謝辭

試閱

萬用溝通術

幾年前我和一位好友見面吃午餐,敘舊聊近況。聊著聊著,話題落到了我當時對於認可技巧的學習及探索。我曾在幾個月前和他分享我的一些研究心得,所以那段期間我們都在「試用」體驗。我們討論了彼此最近和他人的談話經驗,尋找當中的共同點,最後都對這種溝通技巧的效果驚嘆不已。就在一個星期前,我透過「認可四步法」(將在本書第二篇介紹)化解了一個工作場合中的緊張局面。以前我還不懂要怎樣給予他人認可時,類似狀況都會演變成一、兩個小時各執己見的爭論,而且經常以深深的挫敗感收尾。但我運用新方法之後,不僅半小時內就順利完成溝通,也讓各方都感受到他們的立場得到了傾聽和理解。我跟好友描述了這整段經歷,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地搖搖頭笑著說:「這簡直像是超能力!」

嗯,聽來誇張,我知道。不過,認可技巧的效果確實驚人。當然,並非每一次與人談話都可稱得上翻轉我人生的經歷,但運用「認可四步法」溝通之後,往往能達到一定成效。在學習讓他人得到傾聽與理解的過程中,我漸漸察覺人們有多麼迫切需要獲得情感上的認可,而且真的只有少數人知道使用認可的技巧,所以我才會說它就像是一種超能力。

只要掌握本書列出的原則、工具和技巧,你就擁有以下能力──

l 安撫(有時甚至能消除)對方心中的憂慮、恐懼或不確定感。這在面對另一半不開心、應對暴怒的客戶或同事,或是設法跟小孩講理的時候,尤其有幫助。

l 強化對方的興奮和快樂感受。雖然是錦上添花,但不少研究指出肯定對方的正面經驗,可以大幅提升關係中的連結感和滿意度。

l 給予對方支持與鼓勵,即使你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知道自己有能力在任何情況中幫助到別人(不管你的經歷或專長為何),可以讓你更有自信。

l 在親密關係中,更懂得如何表達愛、理解和同理心。根據研究(及常識)顯示,這項技能乃是維繫長久、幸福關係的關鍵所在。萬用溝通術

幾年前我和一位好友見面吃午餐,敘舊聊近況。聊著聊著,話題落到了我當時對於認可技巧的學習及探索。我曾在幾個月前和他分享我的一些研究心得,所以那段期間我們都在「試用」體驗。我們討論了彼此最近和他人的談話經驗,尋找當中的共同點,最後都對這種溝通技巧的效果驚嘆不已。就在一個星期前,我透過「認可四步法」(將在本書第二篇介紹)化解了一個工作場合中的緊張局面。以前我還不懂要怎樣給予他人認可時,類似狀況都會演變成一、兩個小時各執己見的爭論,而且經常以深深的挫敗感收尾。但我運用新方法之後,不僅半小時內就順利完成溝通,也讓各方都感受到他們的立場得到了傾聽和理解。我跟好友描述了這整段經歷,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地搖搖頭笑著說:「這簡直像是超能力!」

嗯,聽來誇張,我知道。不過,認可技巧的效果確實驚人。當然,並非每一次與人談話都可稱得上翻轉我人生的經歷,但運用「認可四步法」溝通之後,往往能達到一定成效。在學習讓他人得到傾聽與理解的過程中,我漸漸察覺人們有多麼迫切需要獲得情感上的認可,而且真的只有少數人知道使用認可的技巧,所以我才會說它就像是一種超能力。

只要掌握本書列出的原則、工具和技巧,你就擁有以下能力──

l 安撫(有時甚至能消除)對方心中的憂慮、恐懼或不確定感。這在面對另一半不開心、應對暴怒的客戶或同事,或是設法跟小孩講理的時候,尤其有幫助。

l 強化對方的興奮和快樂感受。雖然是錦上添花,但不少研究指出肯定對方的正面經驗,可以大幅提升關係中的連結感和滿意度。

l 給予對方支持與鼓勵,即使你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知道自己有能力在任何情況中幫助到別人(不管你的經歷或專長為何),可以讓你更有自信。

l 在親密關係中,更懂得如何表達愛、理解和同理心。根據研究(及常識)顯示,這項技能乃是維繫長久、幸福關係的關鍵所在。

l 讓別人能夠放心自在地向你傾訴。這有助於建立更深入且更有意義的人際連結,同時也增加別人對你的親近感。

l 避免爭執,或快速化解爭執。相較於爭辯不休終於導致對話陷入鬼打牆,若能掌握方法安撫對方情緒並且有效傳達自己的意見,就能節省時間、減少挫敗感,讓溝通事半功倍。

l 提供有效建議。在你嘗試理解、並且肯定對方各種想法和感受的存在之後,對方會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言、意見回饋以及安慰的話語。

l 成為人見人愛的萬人迷。當別人感覺到被你傾聽、被你理解,就會本能地對你產生好感。被傾聽、被肯定是人類內心深層的需求。因此,能夠出自真誠滿足對方被聆聽、被肯定需求的人,將備受他人喜愛與尊敬。

簡單來說,這套溝通術非常管用!而且,它幾乎適用於生活中一切的人際往來。無論是面對老闆、同事、朋友、手足、父母、子女、伴侶、鄰居、髮型師、房東,或是偶遇的計程車司機,你都能運用認可技巧讓彼此的互動相處更融洽美好。

♦ ♦ ♦ ♦

別只是聽,說點什麼吧!

我曾有位朋友,她是那種善於傾聽、但拙於向對方傳達「我理解」的人。不論我跟她講述的是開心或悲傷的經歷,她常就是面無表情地坐在那兒聽我說話。我講完的時候,她看著我的眼神彷彿在說:「你還有要說什麼嗎?」

某天晚上,我跟她分享了一件格外令我興奮的事情之後,我實在是受不了她這種反應了。當時我剛跟她分享完畢,稍微冷靜下來——因為我說起故事總是興致勃勃的——我看到她臉上又掛著同一張空洞表情。「酷喔。」她吐出一句話。

然後就沒了。

我停頓了一會兒,期待她再接著說「真是興奮啊!」或「那你是怎麼辦到的?」諸如此類的話,表示她真的在乎我剛才講的事情。況且,我剛才連珠砲講了好幾分鐘,她肯定不會只有「酷喔」一句簡短回話吧?

嗯,只有那句。除此之外,什麼也沒說。

她繼續面無表情地(儘管友善)看著我,最後忍不住問我:「怎麼了嗎?」

好吧。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她聽見我分享我的故事,過程中沒有插嘴,之後的簡短回話聽來也有一定的善意。我究竟在期待什麼呢?

我期待的──事實上,也是那時我在那段關係中渴望獲得的,就是被「認可」。我想要感覺到她懂我、理解我,我想要她同樣感受我的興奮。我之所以跟她分享那件事情,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講話,而是希望她可以瞭解我的興奮之情,與我一起感受雀躍。我希望我們能透過共同的感受,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那天晚上回到家後,我就跟一般正常人一樣,開始漫不經心地滑臉書。瀏覽了幾分鐘後,看到一則出自《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的文章連結,標題為〈科學證明,長久的感情關係取決於兩大特點〉。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點開連結閱讀。

該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所做的研究,他在過去四十年來研究了數千對情侶,試圖找出成功維持感情的秘訣。為了進一步瞭解為什麼有些伴侶擁有健康且長久的關係,有些伴侶則不然,高特曼與他的研究小組將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布置成漂亮民宿,陸續邀請了一百三十對新婚夫妻於週末前來居住一天,並且觀察他們在從事一般週末日常活動(例如做飯、閒聊、打掃、膩在一起)時的相處過程。

高特曼研究了每對夫妻的對話互動,然後發現一種現象:在一天之中,伴侶之間會互相拋出瑣碎、看似無關緊要的「連結請求」。比方說,丈夫看向窗外,突然驚呼:「哇賽!妳快看那輛車!」他並不單純只是在評價那輛車,而是期待他的妻子回以同樣的關注或理解。他想要透過那輛車,與妻子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就算只有一瞬間也好。高特曼將這些請求連結的話語,稱作溝通的「邀請」(bids)。

這時候,妻子可以選擇正面回應(哇嗚!是一輛很炫的車耶!)、負面回應(呃,醜死了。)或被動回應(嗯,還好,親愛的。)高特曼把具有積極參與感的正面回應,稱為「面向」(turning toward)對方,而負面及被動式的回應,則稱之為「背向」(turning away)對方。結果證明,夫妻間回應溝通邀請的方式,對其婚姻幸福有極大的影響。

高特曼發現,那些在六年之內離婚的受試者夫妻,僅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時間會「面向」對方發出來的溝通邀請。也就是說,他們相互發出的連結請求,只有三成會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同理回應。

對照之下,六年之後仍相守的夫妻,則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時間會「面向」溝通邀請。意即,健康婚姻關係中的伴侶,有近九成的機率滿足了另一半的情感需求。

更妙的是,高特曼藉由觀察上述幾種互動形態,就能以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的準確度,預測出一對伴侶(不論貧富、性向、年齡)在未來幾年是會分手,還是會在一起卻不開心,還是會幸福廝守。

我坐在電腦前讀著那篇文章,霎時覺得豁然開朗,全身湧現一股茅塞頓開、得到印證(也得到些許平反)的感覺──沒錯,我的感情就是這裡出了問題!我的確每天都拋出許多「溝通邀請」或連結請求,卻感覺我的女友極少會「面向我」。

那時,我對人際互動中「認可」的概念已經非常熟悉,也很習慣運用這個概念對待他人,只是還沒學會察覺自己哪些時候需要獲得認可。讀了那篇文章以後,我才發現高特曼所謂的「面向」對方,其實就是「認可」的另一種說法,指的是──對他人的意見、請求或喜怒哀樂等情感,表達關注,並且肯定其存在的價值。

這個新領悟讓我更清楚認識到,嘗試理解並且肯定對方各種想法和感受,是打造健康、美滿關係的不二法門。而且,不只是感情關係,對於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這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本書的核心觀念是:要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就必須做一個善於給予他人認可的人。

l 讓別人能夠放心自在地向你傾訴。這有助於建立更深入且更有意義的人際連結,同時也增加別人對你的親近感。

l 避免爭執,或快速化解爭執。相較於爭辯不休終於導致對話陷入鬼打牆,若能掌握方法安撫對方情緒並且有效傳達自己的意見,就能節省時間、減少挫敗感,讓溝通事半功倍。

l 提供有效建議。在你嘗試理解、並且肯定對方各種想法和感受的存在之後,對方會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言、意見回饋以及安慰的話語。

l 成為人見人愛的萬人迷。當別人感覺到被你傾聽、被你理解,就會本能地對你產生好感。被傾聽、被肯定是人類內心深層的需求。因此,能夠出自真誠滿足對方被聆聽、被肯定需求的人,將備受他人喜愛與尊敬。

簡單來說,這套溝通術非常管用!而且,它幾乎適用於生活中一切的人際往來。無論是面對老闆、同事、朋友、手足、父母、子女、伴侶、鄰居、髮型師、房東,或是偶遇的計程車司機,你都能運用認可技巧讓彼此的互動相處更融洽美好。

♦ ♦ ♦ ♦

別只是聽,說點什麼吧!

我曾有位朋友,她是那種善於傾聽、但拙於向對方傳達「我理解」的人。不論我跟她講述的是開心或悲傷的經歷,她常就是面無表情地坐在那兒聽我說話。我講完的時候,她看著我的眼神彷彿在說:「你還有要說什麼嗎?」

某天晚上,我跟她分享了一件格外令我興奮的事情之後,我實在是受不了她這種反應了。當時我剛跟她分享完畢,稍微冷靜下來——因為我說起故事總是興致勃勃的——我看到她臉上又掛著同一張空洞表情。「酷喔。」她吐出一句話。

然後就沒了。

我停頓了一會兒,期待她再接著說「真是興奮啊!」或「那你是怎麼辦到的?」諸如此類的話,表示她真的在乎我剛才講的事情。況且,我剛才連珠砲講了好幾分鐘,她肯定不會只有「酷喔」一句簡短回話吧?

嗯,只有那句。除此之外,什麼也沒說。

她繼續面無表情地(儘管友善)看著我,最後忍不住問我:「怎麼了嗎?」l 讓別人能夠放心自在地向你傾訴。這有助於建立更深入且更有意義的人際連結,同時也增加別人對你的親近感。

l 避免爭執,或快速化解爭執。相較於爭辯不休終於導致對話陷入鬼打牆,若能掌握方法安撫對方情緒並且有效傳達自己的意見,就能節省時間、減少挫敗感,讓溝通事半功倍。

l 提供有效建議。在你嘗試理解、並且肯定對方各種想法和感受的存在之後,對方會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言、意見回饋以及安慰的話語。

l 成為人見人愛的萬人迷。當別人感覺到被你傾聽、被你理解,就會本能地對你產生好感。被傾聽、被肯定是人類內心深層的需求。因此,能夠出自真誠滿足對方被聆聽、被肯定需求的人,將備受他人喜愛與尊敬。

簡單來說,這套溝通術非常管用!而且,它幾乎適用於生活中一切的人際往來。無論是面對老闆、同事、朋友、手足、父母、子女、伴侶、鄰居、髮型師、房東,或是偶遇的計程車司機,你都能運用認可技巧讓彼此的互動相處更融洽美好。

♦ ♦ ♦ ♦

別只是聽,說點什麼吧!

我曾有位朋友,她是那種善於傾聽、但拙於向對方傳達「我理解」的人。不論我跟她講述的是開心或悲傷的經歷,她常就是面無表情地坐在那兒聽我說話。我講完的時候,她看著我的眼神彷彿在說:「你還有要說什麼嗎?」

某天晚上,我跟她分享了一件格外令我興奮的事情之後,我實在是受不了她這種反應了。當時我剛跟她分享完畢,稍微冷靜下來——因為我說起故事總是興致勃勃的——我看到她臉上又掛著同一張空洞表情。「酷喔。」她吐出一句話。

然後就沒了。

我停頓了一會兒,期待她再接著說「真是興奮啊!」或「那你是怎麼辦到的?」諸如此類的話,表示她真的在乎我剛才講的事情。況且,我剛才連珠砲講了好幾分鐘,她肯定不會只有「酷喔」一句簡短回話吧?

嗯,只有那句。除此之外,什麼也沒說。

她繼續面無表情地(儘管友善)看著我,最後忍不住問我:「怎麼了嗎?」好吧。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她聽見我分享我的故事,過程中沒有插嘴,之後的簡短回話聽來也有一定的善意。我究竟在期待什麼呢?

我期待的──事實上,也是那時我在那段關係中渴望獲得的,就是被「認可」。我想要感覺到她懂我、理解我,我想要她同樣感受我的興奮。我之所以跟她分享那件事情,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講話,而是希望她可以瞭解我的興奮之情,與我一起感受雀躍。我希望我們能透過共同的感受,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那天晚上回到家後,我就跟一般正常人一樣,開始漫不經心地滑臉書。瀏覽了幾分鐘後,看到一則出自《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的文章連結,標題為〈科學證明,長久的感情關係取決於兩大特點〉。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點開連結閱讀。

該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所做的研究,他在過去四十年來研究了數千對情侶,試圖找出成功維持感情的秘訣。為了進一步瞭解為什麼有些伴侶擁有健康且長久的關係,有些伴侶則不然,高特曼與他的研究小組將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布置成漂亮民宿,陸續邀請了一百三十對新婚夫妻於週末前來居住一天,並且觀察他們在從事一般週末日常活動(例如做飯、閒聊、打掃、膩在一起)時的相處過程。

高特曼研究了每對夫妻的對話互動,然後發現一種現象:在一天之中,伴侶之間會互相拋出瑣碎、看似無關緊要的「連結請求」。比方說,丈夫看向窗外,突然驚呼:「哇賽!妳快看那輛車!」他並不單純只是在評價那輛車,而是期待他的妻子回以同樣的關注或理解。他想要透過那輛車,與妻子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就算只有一瞬間也好。高特曼將這些請求連結的話語,稱作溝通的「邀請」(bids)。

這時候,妻子可以選擇正面回應(哇嗚!是一輛很炫的車耶!)、負面回應(呃,醜死了。)或被動回應(嗯,還好,親愛的。)高特曼把具有積極參與感的正面回應,稱為「面向」(turning toward)對方,而負面及被動式的回應,則稱之為「背向」(turning away)對方。結果證明,夫妻間回應溝通邀請的方式,對其婚姻幸福有極大的影響。高特曼發現,那些在六年之內離婚的受試者夫妻,僅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時間會「面向」對方發出來的溝通邀請。也就是說,他們相互發出的連結請求,只有三成會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同理回應。

對照之下,六年之後仍相守的夫妻,則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時間會「面向」溝通邀請。意即,健康婚姻關係中的伴侶,有近九成的機率滿足了另一半的情感需求。

更妙的是,高特曼藉由觀察上述幾種互動形態,就能以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的準確度,預測出一對伴侶(不論貧富、性向、年齡)在未來幾年是會分手,還是會在一起卻不開心,還是會幸福廝守。

我坐在電腦前讀著那篇文章,霎時覺得豁然開朗,全身湧現一股茅塞頓開、得到印證(也得到些許平反)的感覺──沒錯,我的感情就是這裡出了問題!我的確每天都拋出許多「溝通邀請」或連結請求,卻感覺我的女友極少會「面向我」。

那時,我對人際互動中「認可」的概念已經非常熟悉,也很習慣運用這個概念對待他人,只是還沒學會察覺自己哪些時候需要獲得認可。讀了那篇文章以後,我才發現高特曼所謂的「面向」對方,其實就是「認可」的另一種說法,指的是──對他人的意見、請求或喜怒哀樂等情感,表達關注,並且肯定其存在的價值。

這個新領悟讓我更清楚認識到,嘗試理解並且肯定對方各種想法和感受,是打造健康、美滿關係的不二法門。而且,不只是感情關係,對於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這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本書的核心觀念是:要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就必須做一個善於給予他人認可的人。
好吧。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她聽見我分享我的故事,過程中沒有插嘴,之後的簡短回話聽來也有一定的善意。我究竟在期待什麼呢?

我期待的──事實上,也是那時我在那段關係中渴望獲得的,就是被「認可」。我想要感覺到她懂我、理解我,我想要她同樣感受我的興奮。我之所以跟她分享那件事情,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講話,而是希望她可以瞭解我的興奮之情,與我一起感受雀躍。我希望我們能透過共同的感受,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那天晚上回到家後,我就跟一般正常人一樣,開始漫不經心地滑臉書。瀏覽了幾分鐘後,看到一則出自《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的文章連結,標題為〈科學證明,長久的感情關係取決於兩大特點〉。在好奇心驅使下,我點開連結閱讀。

該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所做的研究,他在過去四十年來研究了數千對情侶,試圖找出成功維持感情的秘訣。為了進一步瞭解為什麼有些伴侶擁有健康且長久的關係,有些伴侶則不然,高特曼與他的研究小組將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布置成漂亮民宿,陸續邀請了一百三十對新婚夫妻於週末前來居住一天,並且觀察他們在從事一般週末日常活動(例如做飯、閒聊、打掃、膩在一起)時的相處過程。

高特曼研究了每對夫妻的對話互動,然後發現一種現象:在一天之中,伴侶之間會互相拋出瑣碎、看似無關緊要的「連結請求」。比方說,丈夫看向窗外,突然驚呼:「哇賽!妳快看那輛車!」他並不單純只是在評價那輛車,而是期待他的妻子回以同樣的關注或理解。他想要透過那輛車,與妻子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就算只有一瞬間也好。高特曼將這些請求連結的話語,稱作溝通的「邀請」(bids)。

這時候,妻子可以選擇正面回應(哇嗚!是一輛很炫的車耶!)、負面回應(呃,醜死了。)或被動回應(嗯,還好,親愛的。)高特曼把具有積極參與感的正面回應,稱為「面向」(turning toward)對方,而負面及被動式的回應,則稱之為「背向」(turning away)對方。結果證明,夫妻間回應溝通邀請的方式,對其婚姻幸福有極大的影響。
高特曼發現,那些在六年之內離婚的受試者夫妻,僅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時間會「面向」對方發出來的溝通邀請。也就是說,他們相互發出的連結請求,只有三成會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同理回應。

對照之下,六年之後仍相守的夫妻,則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時間會「面向」溝通邀請。意即,健康婚姻關係中的伴侶,有近九成的機率滿足了另一半的情感需求。

更妙的是,高特曼藉由觀察上述幾種互動形態,就能以高達百分之九十四的準確度,預測出一對伴侶(不論貧富、性向、年齡)在未來幾年是會分手,還是會在一起卻不開心,還是會幸福廝守。

我坐在電腦前讀著那篇文章,霎時覺得豁然開朗,全身湧現一股茅塞頓開、得到印證(也得到些許平反)的感覺──沒錯,我的感情就是這裡出了問題!我的確每天都拋出許多「溝通邀請」或連結請求,卻感覺我的女友極少會「面向我」。

那時,我對人際互動中「認可」的概念已經非常熟悉,也很習慣運用這個概念對待他人,只是還沒學會察覺自己哪些時候需要獲得認可。讀了那篇文章以後,我才發現高特曼所謂的「面向」對方,其實就是「認可」的另一種說法,指的是──對他人的意見、請求或喜怒哀樂等情感,表達關注,並且肯定其存在的價值。

這個新領悟讓我更清楚認識到,嘗試理解並且肯定對方各種想法和感受,是打造健康、美滿關係的不二法門。而且,不只是感情關係,對於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這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本書的核心觀念是:要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就必須做一個善於給予他人認可的人。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9403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21*14.8*1.6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07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