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會說故事的國際心理學家陳永儀,結合問診案例及對話,一窺診間真實面說。
  • 分類:
    中文書心理勵志心理諮商/治療心理治療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陳永儀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三采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9/11/29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TEDxTaipei演講激勵超過1,500,000人!★
繼暢銷書《生命這堂課》帶來的感動後,
最會說故事的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全新力作──

 
▎台灣第一本劇集式心理診間故事 ▎
走進心理學家的診間,
從對話看見從未發現的自我,
當理解了自己,將更懂得如何去愛,
願我們都能修復內心失落的一角,用愛溫柔相待。
 
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用近30年專業淬鍊,
在本書中進入診間,用心理師的專業,面對五種人生角色,
從週一至週五,每天為一個迷失方向的個案諮商。
 
讓你可以像每天追劇般,
看見不同人生角色所經歷的感情課題,
持續五週,逐步在感情中深度思考,
透過問題的不斷探討,一步步尋得最適合自己的解答!
 
本書特色

特色1. 從5種角色都能看見自己,學會人生必經的5種感情課題
從週一到週五的故事中,
我們時而是面臨困境、急需諮商的人,
宛如看見自己的故事,獲得被心理師所理解的救贖;
時而又能從心理師的思考角度,
學得面對感情與人生難題的智慧、關係溝通技巧,
幫助身邊陷入難題的每一個人。
 
【星期一】戀人角色
當彼此認知出現差異,這段感情該如何走下去?或該不該走下去?
 
【星期二】自我角色
面臨30歲前的人生關卡,卻發現世俗中的好工作、好對象, 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該符合社會期許,還是順從自己的心?
 
【星期三】夫妻角色
為何佳偶總是變怨侶,讓夫妻三不五時就想離?
每對伴侶都該學會開始在「感情銀行」中儲蓄。
 
【星期四】親子角色
父母與孩子在表達愛的方式上,因差異而誤解、衝突,
如何弭平溝通鴻溝?讓彼此感受得到愛,真正的交心與交流。
 
【星期五】家人角色
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面臨失去至親的痛,
該如何走出傷痛陰霾?該如何減少遺憾?
 
特色2.一窺診間真實面貌,了解「心理治療或諮商,能為我做什麼?」
心理師的角色不是警察,也不是老師,
而是幫助病人了解自己,克服心理相關的挑戰,達到想要的目標。

我願意聽你說,了解你,陪你走一段。
在這過程中,我願意跟你討論,一起嘗試釐清任何困惑,解決問題,
希望能夠向你想去的方向邁進。
 
特色3.讓感情扎根與昇華的25個關鍵思考
【精華觀念摘錄】
▪最重要的聽眾,往往是當事人自己。
▪在親密關係中,好奇心比好勝心更重要。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
▪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去體會他的感受。同理,不一定要同意。
▪用心去感受與他人共同走過的經歷,並且從中發掘這對自己的獨特意義。
▪這一路走來,你不落人後,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特色4. 隨書珍藏【把握今天‧箴言書籤組】(1組3入/5cm X 13.5cm/維納斯凝雪映畫美術紙)
生命中的每一刻相遇,
宛如川流不息,稍縱即逝,
隨書珍藏的人生箴言,為你喚醒初心,
共有的經歷,就是彼此最彌足珍貴的印記。
 
深入思索自己曾走過的每一段感情與關係,
喚醒彼此相遇的意義。
從「我」到「我們」,改變需要時間發酵……

名人推薦

撼動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TVBS資深製作人 方念華
本土心理學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林以正
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編輯推薦

如何真正聽見對方的心聲?
(文/三采文化編輯 Sophie



分身乏術,這是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寫照。除了名片上的頭銜外,你可能既是一位妻子或丈夫,並且同時身為父母和兒女,每天都像夾心餅乾一樣,被工作和所謂生命中的甜蜜重擔壓得快喘不過氣。儘管如此,你可能還是不時會被身旁的人抱怨:「我講的話,你都沒在聽。」

每個人一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每一種感情都需要經營。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重要的人,感受到自己在我們心裡的重量,讓關切真正走入人心?

總能從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中,看見更深刻一面的心理學家──陳永儀教授,在繼暢銷書《生命這堂課》之後,經歷一年多的沉澱,再次以獨具洞見的視野,寫下《感情這件事》這部重量級之作。

讓我們單單從一本書的篇幅中,就能以自我、戀人、夫妻、親子和家人,這五種心理診間最常見的案主角色,隨著作者的另一個專業身分「臨床心理師」的探問、與案主的對話中,陪我們一起直面最常見的人生困局,了解真正的問題根源,各自尋找到專屬自己的解答。

面對前來尋求婚姻諮商的夫妻,作者在〈婚姻末日〉裡提到,破壞婚姻的四大末日騎士:批評、鄙視、防衛和拒絕回應。直接點出許多夫妻關係之所以降至冰點的癥結。有時壓垮婚姻中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導致兩人離散的往往不是因為不愛了、不在乎了,而是日常言談中那若有似無、卻又讓人難以容忍的輕視。「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防衛心理模式」,這正是溝通打結的關鍵。

書中也談到「小事,大多是吵架的主因」,並進一步提供「吵架」的遊戲規則和「感情銀行」的理念,讓我們學會如何破冰,能夠走回共同面對問題,使感情回溫的默契軌道上。

此外,在感情中某些不順遂的時刻,我們有時會感到最愛的人,其實對自己而言反而很陌生,因此浮現許多不明的問號與糾結。

作者在〈同理心〉中提出另一層次的想法:「要同理親近的人,我們不能用『自己』去想『他』,而是要用自己所認識的『他』去想,嘗試理解對方的感受」。

若一開始就用自己過於豐富的感情去想像,所獲得的答案,大多是出於個人的觀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用「他」的視野和實際情況出發,才能真正地理解對方的想法。

除此之外,書中還談到人生路上常遇到的各種重量級難題:關於自我追尋:「面對工作或人生伴侶的選擇,我們該如何判斷?」,也包含了親子相處:「父母該如何和孩子溝通,才能真正交心?」,以及生命中每個人都需要走過的那一道坎:「當失去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我該如何走過這難以承受之痛?」

面對各種迎面而來的人生難題,我們往往會焦慮地不知所措,但你可以從這本書中,隨著心理學家從平實生活中信手捻來的智慧視野,重新看看「感情這件事」。很多事,往往就在我們已知之外,還有另一種選擇、另一種解法。而對於關係的分歧、人生的盲點,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見得是一個解答,而是最吻合每個人內心需求的那一道被理解的力量。

作者

陳永儀

西點軍校首位台籍教師/國際心理專家

●現任:
• 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師
• 光輝國際公司亞太區測評總監
•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 台灣大學通識教育組兼任教授
• IC之音竹科廣播《心理學不學》節目主持人

1970年生於台北。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組織與工商心理學碩士、美國羅格斯大學健康心理學博士。曾任美國花旗銀行紐約總行的國際人力資源部經理、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除此之外,她曾任教於西點軍校,訓練軍校生面對戰鬥壓力,也曾婉拒了參與美國聯邦調查局、中情局,以及紐約市警察局專屬心理學家的機會,而選擇了成為執業心理師。

近30年嚴謹的專業心理學訓練,再加上她充滿好奇心的特質,使其有興趣的領域不限於心理學。曾擔任紐約市緊急救護技術員,以及一級創傷醫院關懷師,並持有開鎖、調酒和進階潛水的證照,還擔任過Uber 駕駛。所有經歷,不斷啟發她對心理學在人們日常生活應用的興趣與靈感。

2016、2019年兩度受邀到TED×Taipei演講,創下高達1,500,000點閱率。她的專業經歷與說故事魅力,網友佳評如潮:「字字珠璣,值得細細體會,講得太精彩了」、「非常喜歡她所講的任何一場演說。
 
●TEDxTaipei精彩演講
‧2016年【沒有「負面能量」是好事嗎?】reurl.cc/Yl151x
‧2019年【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reurl.cc/b65bRE
 
●出版:
‧《生命這堂課》
‧《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
‧《30開始:打造亮麗熟年》

目錄

〈作者序〉從我到我們,改變需要時間發酵──陳永儀
〈閱讀方式說明〉一本書,擁有兩種閱讀樂趣
〈角色介紹〉從五個角色中,都能看見自己的故事
〈前言〉候診

CH01 第一週  傾聽,迷失的自己

【星期一:戀人角色】
◆〈信任〉信任不是要來的,是要證明自己是可以被信賴的。
【星期二:自我角色】
◆〈目標〉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 但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星期三:夫妻角色】
◆〈婚姻末日〉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得孤單。
【星期四:親子角色】
◆〈是我選了你〉彼此的合適程度,是由雙方一起決定的。
【星期五:家人角色】
◆〈失去靠山〉曾經承諾過,要永遠愛她、照顧她的父母,竟然離她而去了。
 
CH02 第二週  理性與感性,是相斥還是互補?

 
【星期一:戀人角色】
◆〈愛情,不需要道理〉我碰到一生當中最愛的人,卻發現竟然如此的不能溝通。
【星期二:自我角色】
◆〈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當你做一個選擇的時候,所放棄的最大好處。
【星期三:夫妻角色】
◆〈好勝心〉在親密關係中,好奇心,比好勝心更重要。
【星期四:親子角色】
◆〈心理師,能為我做什麼?〉這個問題,我要誠實誠心地回答,不能給予不切實際的期待。
【星期五:家人角色】
◆〈好意〉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

CH03 第三週  該符合別人期待,還是滿足自我需求?
 
【星期一:戀人角色】
◆〈世俗框架〉大環境的壓力,在不同人身上的影響力也可能不太一樣。
【星期二:自我角色】
◆〈跟著計畫走就好〉一切都該在計畫中,但這些是「誰」的計畫?
【星期三:夫妻角色】
◆〈遊戲規則〉親密關係,可以激起我們內心深處強烈的動力。但是這動力可以建造感情,也可以摧毀它。
【星期四:親子角色】
◆〈玩笑〉別人對你開玩笑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星期五:家人角色】
◆〈怎樣才算正常?〉經歷重大事件,個人的整個系統都會受到撼動,甚至當機。
 
CH04 第四週  交流,從關係互動中找回自己

 
【星期一:戀人角色】
◆〈差異,所擦出的火花〉越不一樣的人,彼此的吸引力應該越高。
【星期二:自我角色】
◆〈盲點〉盲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跟聰明或能力無關。
【星期三:夫妻角色】
◆〈歸因〉記憶的可信度低得可憐,不像電腦的硬碟可正確地記錄所有資訊。
【星期四:親子角色】
◆〈請聽我講,不要幫我想〉到地獄的路,是被善意所鋪出來的。
【星期五:家人角色】
◆〈我在,故我思〉存在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協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經歷,而不是解釋經歷。
 
CH05 第五週  同理與陪伴,讓感情紮根與昇華

 
【星期一:戀人角色】
◆〈同理心〉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體會對方的感受。
【星期二:自我角色】
◆〈直覺〉直覺可能會受個人經歷的影響,但它絕對不是空穴來風。
【星期三:夫妻角色】
◆〈感情銀行〉約會的重心,是放在對方與「我們」的身上,「自我」的比例比較少。
【星期四:親子角色】
◆〈尋根〉自我認同是人生發展很重要的一環,也就是尋找「我是誰?」的歷程。
【星期五:家人角色】
◆〈記憶〉我不願意永遠失去他們,希望可以見證他們曾經在這世上存在過的痕跡。

序/導讀

前言〈候診〉

我與幾位其他心理師,共用一個候診室。到了與病人約好的時間,各個心理師就會從診間,也就是我們各自的辦公室出來,把屬於自己的病人領入自己的診間。

碰到第一次來的新人,就會像是以前的筆友約見面時一般,沒有照片可供參考,只能把在場的每一位細細打量,同時用心觀察他們的反應:頭都不抬的,表示時間不對;看了我一眼就回到手機螢幕的,不是我的病人;若遇到眼中稍帶質疑、有點期待的病人,應該就是他沒錯了!

在正式約診之前,按照慣例,都會先通一個電話。電話中,除了初步了解對方尋求協助的主要原因之外,有時候也要稍微對心理治療做一個簡短的介紹。特別是對於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療的人來說,建立合理的期待很重要,同時也會告知他們的權益、心理治療的學派,以及選擇心理師的一些考量因素,並鼓勵他們多「面試」幾位心理師,才好知道適合自己的可能是什麼樣的人,是哪一種類型的治療方式。

最重要的,是心理師與病人間的互動與相處氛圍,但這通常比較難預測,要經過幾次互動後才會有所感覺。

心理治療不比身體醫療,心理師與病人之間的融合度、病人內心的感受,都是會影響治療效果不可缺的因素。以身體治療來說,如果今天我需要接受手術,就算我不喜歡,甚至有點討厭這個外科醫師,但只要他的醫術精良,我還是可能選擇由他操刀。我對醫師的感覺,以及我們的互動,對於開刀是否成功,影響程度有限。

但是若要找一位心理師,我跟他互動時覺得有顧忌,或是不喜歡他,很多事我就不會想要告訴他,我表達問題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另外,相較於身體醫療,心理師的工具沒有核磁共振,沒有X光,只有病人所說的話。真實準確的資訊,必須要病人在感覺到有信任、尊重、安全和被支持的環境中才最容易被呈現出來。因此,醫病關係,或者說是互動的氛圍,就越發顯得重要。

電話的初步過濾,也是希望對於彼此的互動,有一個親身感受的機會。有一次我就在電話過濾的時候,莫名地感受到極度的不耐與煩躁,當我意識到自己講話的口氣、語調、用詞,都跟平常不一樣的時候,就知道可能不應該接這個病人了。當然,病人尋求協助的原因,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專長,也該如實告知,予以婉拒。

當彼此確認過這些相關議題,新的療程也即將啟程。

Tuesday

WEEK_❶〈目標〉

如芸習慣把長髮一把抓,紮個馬尾在腦後,著輕便服裝來到我辦公室。今天如芸氣噴噴地走進來,把背包往沙發上一丟,重重地坐了下來。我看著她,知道我不用說什麼,也不會等很久……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唸這個博士!」

「喔?」我看著她發怒的臉。芸,從小,大家都是這麼叫她,是三個月前經過學校轉診開始來我這的。她所唸的大學跟目前唸的研究所,都是排名數一數二的名校,現在是會計系博士班二年級的學生。幾年前在拿到碩士後,芸立刻就考上了不是很好考的會計師執照。

「我有多努力,你知道嗎?」我看著她,微微地點著頭。她是個情感豐富、表達能力很不錯的女孩子。

「從我有記憶開始,所有能拿到的獎項我都拿了。一開始的時候,還覺得好玩,一點也不費力……」芸開始陷入她的回憶與情緒中,「但後來,我爭取出國唸大學,就知道自己落後了,語言又不如人。所以當別人都忙著約會,參加舞會、社團活動的時候,我都在努力趕上。我知道像我這樣留學生背景的人,畢業後找工作會不容易,所以我一點也不敢耽誤,從不支薪的實習工作開始,從零工作經驗開始,累積我的資歷,建立我的履歷」。

我看著她,很專心地聽她說,很用心地體會她的心情。

「後來,果然我畢業後就順利進入前五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他們給我簽證,也願意幫我申請綠卡。但是後來沒有抽中H-1B簽證(專業人員外籍簽證),我又不想回國,就只好趕快申請博士班。本來我沒有打算唸博士的,一點準備也沒有,現在又落人後了!」

芸的聲調滿是懊惱、焦急、憤怒。在這充滿青春氣息女孩的臉上,寫著她心中有這麼多的不愉快。

「芸,你的努力,我光聽了都覺得有點累。不過這些努力大都有得到所預期的成效,是不是?回過頭看看,你未雨綢繆,充實自己,做各項的準備,不落人後。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感覺好像是一輛很棒的車,一台性能和狀態都是一流的車!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是一輛車,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

能言善道,講話總是連珠炮似的,中間都不用暫停的芸,突然間好像卡住了。

她張大了眼睛,望著我。接著,頭歪了歪,目光移到了窗外,又轉到了地上。

「去哪裡……」她輕輕地重複我的問題,「去哪裡?」她好像在思考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去哪裡?」她抬起頭,看著我,又好像在回問我。這時候,她的眼睛充滿了迷惘,也帶著一些些的濕潤。

在我看的病人中,有許多是缺乏動力、毅力或執行力的。但對芸來說,這些她一樣也不缺。她像是一部加滿了油的跑車,可以開得很快、很遠,但再好的跑車,若是一直繞圈子開,久了也會感到無趣,甚至空虛。芸需要想一想,這些她所擁有的能力、聰明、經驗,都是她的資源與工具,最終要用在什麼地方,要協助她往哪裡去呢?


Wednesday

WEEK_❶〈婚姻末日〉

伴侶諮商或治療(couples counseling or therapy)相較於個人治療,因為多了一個人,氛圍完全不一樣,情況也動態許多。當一對伴侶在婚姻關係中接受諮商或治療,也稱做婚姻諮商或治療(marital counseling or therapy)。通常,在做治療之前,我會跟兩人一起見面,了解狀況,然後再分開晤談,了解個人的體會與理解。

對心理師來說,起初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決定治療的方向與目標:雙方要繼續努力,還是好聚好散?還是不知道,需要釐清?這其中,是否有第三者、第四者,而當事人是否知道這些人的存在,都是在治療前要先了解的。

許多時候,這些事實是需要在單獨會談的時候,才比較容易得到確切的細節。有時,一開始決定的目標,在治療過程中,也可能改變:本來不想繼續了,談談後又覺得有希望;本來想要挽救,討論後卻覺得累了、算了;一開始不確定,過了一段時間就比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等等。

小莉跟浩威是一對年輕夫妻。他們是在唸大學的時候認識,進而戀愛、交往。

兩人本來想唸完研究所後再結婚,但又考慮出國唸書期間彼此好有個照應,就趕忙在出國前結了婚。目前兩個人都已經完成學業,找到工作了。小莉在工作上很受老闆賞識,是一家大公司的行銷副理。浩威在公家機關做事,有穩定的工作。

自從出國後,環境、生活、文化的壓力,以及在婚姻中的磨合與適應,讓他們的關係經歷了許多的考驗。

離婚這件事,也反覆地被提出來,最近一年來,提到離婚的頻率越來越高,甚至有一次在吵架的時候,就上網把制式的協議書印出來要簽名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小莉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在兩人已經緊張的關係中,又跑出了一個對他們婚姻具有很大影響和衝擊的變數。

「我實在受不了她的脾氣,全世界就只有她是對的……」浩威皺著眉頭,大大地嘆了一口氣。

「他受不了我?」小莉當著浩威的面,用的是第三人稱,所以……她是在對我說話,我是小莉說話的對象,但言語中提到的浩威,就坐在她旁邊。小莉目不斜視地看著我,用「他」來指稱隔壁的,他的丈夫。

我不是清官,也沒有想要判斷他們的家務事,但在做婚姻治療的過程中,我常常有被當成公證人、裁判或是法官的感覺。我看著小莉,知道她還沒說完。

「跟他一起生活,有時候比單身時還覺得孤單。單身的時候,我可以接受身邊沒人、沒伴。但結了婚,就會預期身邊有人陪伴,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啊!他可不是我的幻覺吧?」小莉諷刺地說。

「但這人怎麼常常跟不存在一樣?任何需要花點精力、動點腦的事,都不能靠他。至少單身的時候,我顧好自己就好。現在要有孩子了,我是不是會跟單親沒兩樣?」

小莉對著我抱怨坐在她旁邊的浩威,她的丈夫,從單身說到單親,言詞犀利,情緒激動。

破壞婚姻的四項因素

根據婚姻大師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研究,在伴侶或婚姻關係中,有四大因素會對關係造成極大的破壞和威脅)。

戈特曼用基督教《聖經.啟示錄》裡,在描述世界末日時提到的四匹馬,或稱作四騎士(4 horsemen),來比喻這四項破壞婚姻的因素。在《聖經》中,這四騎士分別代表了:征服、戰爭、飢荒和死亡。對應這世界末日四騎士,在婚姻中代表的是:批評、鄙視、防衛和拒絕回應。

批評(criticism),在此的用法不同於抱怨(complaint)。後者主要是針對事件,前者是針對個人。例如,你今天不回來吃飯也不講一聲,害我準備那麼久(這是抱怨);還是,你就是那麼自私,從來都不會為別人想(這是批評)。

鄙視(contempt),更勝於批評,帶有高人一等、不尊重,甚至輕視對方的意味,例如,我對你沒什麼期待,反正你也不會有什麼驚人的表現。

防衛(defensiveness),是感覺被攻擊時需要保護自己的反應。當我們覺得被冤枉,或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感覺是受害人,要為自己找很多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例如,被對方說事情沒做好的時候,可能會說:「我壓力真的好大,我有多忙,你知道嗎?」如果一個人常被批評或藐視,可能會發展出這一類型的防衛心理模式。

最後,拒絕回應(stonewalling),原意是在關係中築起一道硬得像石頭的高牆,對伴侶不理不睬,不處理對方所釋放的任何訊息。這時候,對方不管說或做什麼,都會像碰到牆壁一樣,完全得不到回應,只得到沉默、冷漠,或避重就輕地轉移話題。

我們連目標都還沒有設定,在小莉與浩威短短幾句的對話中,我已經看到婚姻末日中的三個騎士了:批評、鄙視和防衛。

拒絕回應,我目前還沒看到,但並不代表沒有。這真是個具有挑戰的開始。

作者序

從我到我們,改變需要時間發酵

國際心理學家 陳永儀

「你這工作真好,陪人聊聊天,就可以收費!」

這是許多人得知我是心理師後,常有的反應。這工作真好,我深有同感。從事這行業,我很珍惜每一次與病人、家屬的互動,滿心感謝他們所賦予我的信任。

不過,信任的背後,是責任;珍惜的另一面,是付出。這工作的本質主要是用言語,所使用的工具包括溝通與互動,所以確實跟聊天是很類似的。不同的,可能是在診間裡面,心理師的狀態,並不如聊天時的輕鬆。

在這本書裡,我與大家分享在心理治療室的診間內與病人們的互動,以及當下我的思考過程。為了確保當事人的權益與隱私,所有人物與情節皆經過化名、改編,已非指向特定人,可以辨識身分的細節,包括時間、地點也都有稍作修改,但議題與感受都與事實相符。

在我的經驗中,我們華人是既聰明又願意努力的一群人。或許是受了文化背景與歷史的影響,我們對情感的看法、溝通方式或對其重要性的認知,有一些屬於我們獨特的習慣與看法。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處在這個與其它不同世界距離越來越近的國際化環境中,經歷不同文化、背景、環境的融合與衝擊,讓人有機會思考自己既有的習慣,見到不同的做法。

書中的幾位當事人,在各方面,都是表現優異的典型華裔美國人,他們處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在優秀甚至令人羨慕的外表下,他們同樣地在感情中掙扎、摸索與學習。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在這世上找不到第二個你。你,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你的感受,最終只有你自己知道,只有你自己能體會。期待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你,是註定要失望的。別人能夠盡力做到的,也就是願意嘗試去了解你。

若從這角度來看,每個人似乎都是寂寞的。

但是,人類在這世界上,擁有著共同的經歷。我們都會面臨失去的悲傷,達到目標的成就感,以及得到與擁有的快樂和滿足。這些人與人之間的「共性」,是連結彼此的力量,是讓「我」,可以成為「我們」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最後,這本書的架構與呈現方式,也是我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歷程,希望能帶著讀者進入診間,感受心理師與病人的互動,以及心理師需要經常切換與面對不同病人的情境。

當初也有考慮到在一週內要切換五個不同人物,對讀者來說是否會是一個負擔?那時有考慮將結構設為每一位病人連續五週問診的呈現方式。但我想要傳達的訊息是:人的改變是需要時間、過程、發酵、反思;在這個凡事求快的環境中,大家都習慣抄捷徑,等不及地要走下一步,但心靈的成長、關係的建立、愛的學習,是急不來的。在每一次的問診後,病人都有至少一週的時間思考,我希望帶著讀者一起來體驗這個過程。

盼望,這樣的呈現方式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讀者們也會喜歡這樣的挑戰。

試閱

信任
信任不是要來的,是要證明自己是可以被信賴的。

{星期一,上午十點}
今天問診的病人是王建昇,David Wang。在進到候診間見到這位病人之前,當然也按例通過電話。但我跟這位初診病患的電話對談,卻比平常簡短了許多。
「你好,我是在網路上找到你的。看過了你的簡介,覺得應該很合適。我只是想請教你三個問題。」他很有禮貌,講話清楚直接,不浪費時間。
「好的,請說。」聆聽,是心理師的基本功,當對方願意說的時候,一切都是我的線索。

「第一,網站上寫著你有收我這家公司的醫療保險,想跟你確認這點。第二,想請問你的治療學派、個人理念,以及常用的方式,第三,請問你會說國語嗎?謝謝你。」
我常想,不只是心理師,其實在許多的行業中,特別是服務業,聆聽的訓練都是很重要的。
這位王先生顯然做過功課,有很具體的需求,如果這時我很制式化地向他用我慣用的方式從頭介紹,可能會讓他覺得答非所問,抓不到他的重點。不過他的第二個問題,好像是隨堂抽考,讓我彷彿回到了學生時代……要辨別跟解釋不同的心理學派,好在這次我只要介紹我所熟悉的認知行為療法就可以了。
想必我在電話中的回答都一一過了關,他希望約診,也提供了我所需要的基本資料,我們就約了第一次的門診。

到了他約診的時間,我走出辦公室,進入候診間,我的目光在抬起頭看我的人當中很快地掃了一圈。一位年輕的華裔男子站了起來。
「David?」我問。他點點頭,跟著我進了辦公室。
他在長沙發上坐了下來,建昇個子不高,大概一百七十多公分,瘦瘦的,有雙深邃卻靈活的大眼睛。在紐約的初秋,他穿了一件淺色襯衫和卡其色的褲子。他外表給人整體的感覺是乾淨、整齊,態度上有點急切,表達能力很好,行為上顯得有些拘束。
建昇來自台灣,國中畢業後到美國唸書,大學從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完成了主修電機的學士學位。畢業後他很快地在一家知名公司找到工作,幾年後也升到了主管的位置。在台灣的父母,對他的成就感到非常地欣慰與驕傲,家族企業中的上上下下,也沒有人不知道這位優秀的少爺。
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建昇越來越覺得他的志向並不在此,反而對人、對心理、對哲學更感興趣。漸漸發現自己對這方面的嚮往,大過於只是興趣而已。於是組織能力、執行力與行動力都很強的他,就做了許多功課,最後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原本高薪高位的工作,進入了另一所長春藤名校,攻讀臨床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這位來自台灣的同學還真的不是普通的優秀……在美國,臨床心理學的博士班是非常難進的,錄取率比有些醫學院還難,平均約在百分之四上下。更別說是從電機那麼遠的領域跨過來,就是心理系一路唸上來的學生,要進臨床心理博士班也不是容易的事。五年後,他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在完成實習後,又被知名大學錄取,成為助理教授,同時也在附近開業,開始看病人了。他是一位臨床心理師。
原來是同行?難怪,電話約診中所問的問題是如此聚焦。

相信,才能開啟對話
「我實在是沒辦法了!碰到了難題,靠我自己,解決不了。但是來找你,總覺得你要做什麼,我都一清二楚,下一步要怎麼做,我也想得到。會有什麼新東西、新想法、新解答嗎?」他眉頭深鎖,看來是真心地糾結……
「嗯,但你還是來了。而且這應該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因為你還花時間做了功課,把想法付諸行動地打了電話,約了時間,最後,人也來了。」
他的大眼睛轉啊轉地說:「我……該從何開始呢?」
「可以從現在在你腦袋裡的東西開始。」我感受到他的焦慮與無助。
「啊?我不用組織一下,介紹前因後果,提供一下背景因素?」他似乎有點驚訝。
「不需要吧,那樣不是會有點累?你需要負擔那麼重嗎?你來這裡,只要放輕鬆,把你心中的事情、想法、感受,想講的都可以講出來,其他的工作,是我要做的,不是嗎?」
他看起來還是不太放心。

本來靠著椅背的我,坐起來,上身向前傾,縮短了我們的距離,眼睛直視著他:「David,以心理師對心理師的立場,我想問你,你覺得在心理治療跟諮商的互動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他想都不想地說:「信任,我通常都要求病人要信任我……」他停頓了一下,我知道他還沒說完,「但是信任不是要來的,或是可以給的,是要證明自己是可以被信賴的」,他振振有詞,說的都沒錯。
「在面對病人時,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我受過正當嚴格的訓練,也累積了相當的經驗,是可以被病人信任的。」他繼續說著,是個很有自信的年輕人。
我一面聽,一面點著頭。
「相信你今天到這來,也是做過一番功課,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認為我的訓練跟經驗可以被你接受。那如果我說,我也相信自己,對我的專業能力、經歷,也很有信心……這有幫助嗎?可以換取你的信任嗎?」
我看得出,他很用力地在想。
我接著問:「你也聽過『leap of faith』這句話—信心的飛躍,你認為,為什麼要用飛躍來形容?腳踏實地走過去不就好了,要用飛的?」
他想了很久。
我耐心地等待,觀察他的面部表情。
「如果等到事實、證據,都收集齊全了,就不用信賴,用證實就可以了。那時候,就不用飛躍。但那也不叫faith了。」
我點點頭,「這樣講得通。所以……faith可能是在還不確定,甚至不知道的情況下,作一個選擇……」我還沒說完,David 就接下去說:「選擇相信?」
我揚了揚眉毛,歪著頭,做出了或許的表示。
面對這位優秀又自信的年輕人,想必他最不需要的,就是別人叫他做什麼,或者給他答案。
建昇,這位來自台灣的臨床心理師,想了想,突然鬆了一口氣,挺直的腰桿也鬆懈了下來,往後面的沙發背一靠,眼睛看著我說:「OK。」

這是一種信任。
也是一個我可以接受的開始。

Learning of Love
聆聽,是心理師的基本功,當對方願意說的時候,一切都是我的線索。
愛情,不需要道理
愛情猶如鑽石,它的價值,不會被外在因素所影響。

{星期一,上午十點}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我是個懂得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的人,很能體會別人的感受。我也算是個懂得如何溝通,讓別人可以理解我所要表達訊息的人。但是,在我碰到一生當中最愛的人時,我卻發現,雙方竟然如此地不能溝通,根本就是無解!」David長期以來的自我認知,好像受到了挑戰,對方是他愛的人,不對,是他最愛的人。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這位王心理師David,認識了靖君。一向理性的David告訴我,他第一次親身經歷到愛情是毫無道理可言的。靖君不僅長他十多歲,且為人妻,還育有一兒一女,是一位母親。她與David幾乎就是一見鍾情。

「我發現,愛情,雖然沒有道理,卻是universal的,是人的共性。在不同文化、環境、背景下的人,不論愛的對象是誰,經歷愛情的感受都是一樣的。愛情本身,它的本質是一樣的。」他好像深怕我會評論他對靖君的愛情,很努力地在辯解,在針對一個假想敵對他所做出的控訴,辯解。
「你看,古今中外,不論是文學、詩詞、歌曲,或是時事新聞,不乏各式各樣的愛情故事。同性的、異性的,已婚、未婚的,大家看好的,時代不允許的……但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愛情,當事人本身所經歷的感受,如果去掉這些外在因素的不同,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就像一顆鑽石,這愛的感受,不論放在誰的手上,是從誰的手中獻出,要送給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送—這鑽石本身是不變的,它的價值,也不會被這些外在因素所影響。」他滔滔不絕地繼續說。

David所深愛的靖君,年齡大他很多,且目前是已婚、有孩子的。因此,David是靖君婚姻中的第三者。他迫切地需要我了解,愛情是不受這些所影響的。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來到心理治療室的診間,David也不例外。他擔心我會怎麼看他,這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師的角色,是幫助病人了解自己
心理師也是人,當然有自己的想法跟意見。但是進入診間,必須要練習將自己的感受、理念,甚至道德觀,都放在門外,盡可能地持有開放、包容,不帶評論或價值觀地接受所面對的病人。這樣的切換,需要經驗以及有毅力的練習,不能假裝的。
人很敏感,對方是否誠心,是不是敷衍,有沒有偽裝,心中都是能感受到的。人與人互動時所顯露出的表情、肢體語言、聲調、語氣,那怕是很短暫或微小,都可能反映出內心真實的想法或感受。不過,包容歸包容,法規還是要遵循。

心理師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可以不用遵守保密原則:懷疑兒童被虐待,或認為病人極有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這時必須聯絡相關單位盡速處理。

這是法規與程序規定,但是就算遇到這種情況,除了要告知病人,並且遵循這些規定之外,我還是要保持不評斷、不批評他們。例如,我個人是如何看待自殺,或是虐待兒童的行為,這並不重要。

心理師的角色不是警察,也不是老師,而是幫助病人了解自己,克服心理相關的挑戰,達到想要的目標。當然,如果病人來找心理師的目的,是心理師不贊同或不接受的,心理師有權,也理當拒絕。例如,一個不認同同性親密伴侶的心理師,很難客觀地幫助病人釐清同性親密關係中的細節,或做同性伴侶的諮商,這時,通常就應該婉拒病人。有的時候,心理師的挑戰會來自於了解自己的能耐、偏見和底線。最怕的,是以為自己可以客觀,不帶偏見地為病人著想,以為自己可以接受病人的一切,卻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誤導了病人。
我想……首先,必須要降低David的不安,排除他對我是否能接受這些事實的疑慮。同時,我也需要迅速地評估自己是否願意,以及能夠做到接受這些外在條件,並且不讓它們影響我專注在David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上。當下,我很快地初步評估後,認為我可以做到,所以應該能夠繼續。

「我了解你所說的感覺。愛情的感受是跨越任何的阻礙、本質不變的經歷。但聽起來,你很努力地想保護這段感情,深怕被別人所誤解了。別人的眼光,在你們的愛情中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呢?」

瞬間,David像是洩了氣的皮球,頭低了下去,彷彿是在跟自己說話:「其實,因為她現在已婚的狀態,我們沒有辦法像一般情侶一樣的交往,享受彼此的感情。只能在不影響目前生活的前提下,在不認識我們的人當中,或是私底下,才能在一起。唉,就算在不認識的人面前,我們的年齡差距也常讓別人……另眼相看。我實在不習慣這樣地被對待,好像要為我們的相愛感到抱歉,但同時卻也更讓我想要捍衛我們的關係,為我們爭取應有的權益。但是,我們面對的挑戰,還不只這些。」

David是在回台灣看家人的時候,有機會認識了靖君。兩人一開始也抗拒、掙扎了許久。就在David不知不覺之中,他回台灣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彼此通話的時間也不斷拉長,並且每次努力找機會見面時,就逐漸發現他們在生活中佔據彼此時間的比例持續升高,甚至到了好像已經不能沒有對方的地步了。

「我從來沒有這種感受過。以前看了會翻白眼的愛情情節,現在都是我的心聲!我知道你要說什麼,我不是被沖昏頭,這是我想要的,她是我要的!」
我不禁笑了:「歡迎來到凡間。」
與病人的互動是很微妙的,非常動態,也是瞬息萬變的。一句開玩笑的話,對不同的人,或是對同一個人,但在不同時間點說出的反應都可能不一樣。我接著加了一句:「我想,我知道那種感受。」

愛的三角理論
愛情是什麼?心理學家斯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曾提出一個愛的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如下頁圖),用一個三角形將愛分成了八種類型。這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代表著: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與承諾(commitment)。
「激情」就是性的渴望與需求,「親密」是心靈上的契合,「承諾」是對未來的預期有所保證。當一段感情中這三種都有,當然就是完整的愛(consummate love)。如果三種都沒有,就沒有愛(non-love)。
彼此只有心靈上的契合和親密(親近)感,是朋友間的喜歡。彼此只有激情,被歸類於迷戀(infatuation)。彼此只有承諾,則是空洞的愛(empty love)。如果有了親密和承諾,卻缺乏激情,斯騰伯格稱此為伴侶的愛(companionate love)。若激情加上承諾,卻沒有親密感的關係,例如,熱戀中彼此還不甚了解,卻突然決定閃電結婚的情侶/夫妻,被稱作愚昧的愛(fatuous love)。最後,若是同時擁有激情與親密,卻沒有承諾的愛,被稱之為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也就是愛情。
很明顯地,David戀愛了。但這段充滿激情與親密感的愛情,所帶給他的,不只是前所未有的好,卻也是未曾經歷過的苦,不然他今天不會坐在我的對面。他花了許多時間在捍衛自己的經歷與感受,也很在意別人的觀感,希望取得認同。我希望在讓他放心的同時,協助 David聚焦一下,慢慢回到驅使他尋求心理協助的誘因。

Learning of Love
愛情,所帶給你的,不只是前所未有的好,也可能是未曾經歷過的苦。
世俗框架
大環境的壓力,在不同人身上的影響力也可能不太一樣。

{星期一,上午十點}

「David,上週過的如何?」這好像是我慣用的開場白,但卻也是晤談的重要目的。畢竟每次會面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如何在暖身與過度寒暄之間取得平衡,也是一門功課。

「我真的很痛苦……」我感受得到他強烈的情緒,用直視他的眼光,以及我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表達我在專心聆聽。

「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都相處得很融洽,非常的自然,像是天生就應該在一起。所有的默契、互動都很輕鬆,一點都不辛苦、不刻意。」我點頭,表示理解,同時準備好接下來他即將呈現出相應這一切不可思議的自然、無法想像的好,卻又讓他痛苦不堪的一面。

「問題出在我們以外的一切。」David用手撐住了頭,彷彿支撐不了他滿滿的煩惱。
靖君跟她先生其實已經貌合神離很久了。彼此各過各的生活,在平行沒有交集的婚姻之路上走了二十餘年。在這期間,身為典型的家庭主婦,該做的事靖君一樣也沒少做:準備一家人的三餐、顧孩子、認真持家之外,公婆處該打點的打點,需要幫忙的幫忙。本來她已經認命地接受這樣的生活,打算在小兒子唸大學後,再想想自己後半生要怎麼過。遇見David後的發展,是超乎她任何想像以外的經歷。

「我不懂,這樣的婚姻有什麼意義,有任何維持的必要嗎?」講到這裡,David激動了起來,但還是義正嚴詞、有條有理地表達他的想法。

「你們以外的問題,指的是靖君的婚姻?」我想確認一下他先前所表達的。
「主要是這空殼子婚姻,但還有很多延伸的相關議題,像周圍人的眼光跟期待,還有傳統、社會期許,這些世俗框架,把她束縛得動彈不得!」

把她束縛得動彈不得。這是David的看法,至於靖君是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狀態,我無從得知。但David似乎認為靖君是被目前的生活架構所侷限,因而無法活出自我。
David所謂的世俗框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社會的秩序與文化的傳承,都需要這個框架,更有許多人,因著這個框架才有安全感,才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該往那裡去。因此,靖君本身是否因為這個框架而感到動彈不得,還有待確認。

就生活與成長背景而言,David與靖君是很不同的。光是東、西方的差異,年齡的距離,通常就會把他們分為不同類型、不同族群的人。但是,他們的生命交集在相遇的那一個點上的時候,彼此所經歷的吸引力、愛與被愛,如David之前所說,是那麼地真實,那麼地寶貴,跟古今中外發生在任何情侶之間的愛情,沒有分別。

這段戀情,之後應該如何發展,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我猜David一定已經想過了。我想定位出David的想法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這應該是造成他痛苦無助的主要因素。
「你可不可以為我描述一下,在你所想像中,在最理想的世界裡,你們的關係接下來應該是怎麼發展?五年,甚至十年後,你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基本上,David認為他跟靖君沒有理由不在一起。他的想法雖然單純,但也不是沒有道理。凡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把情況用自己認可的方式呈現出來,有的時候是騙別人,有的時候也是騙自己……總之,自己都是有理的。我必須說,David的邏輯聽起來是通的。

靖君跟先生的婚姻形同虛設,沒有情感上的負擔。孩子也都大了,連小兒子也都要大學畢業了,已學著獨立,因此沒有養育或教養的問題。至於年齡……

「拜託喔!我都不想講這塊,這是什麼時代了?同性婚姻都有權利,尊重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愛與選擇,更何況,現在不是也流行所謂的姊弟戀?為了這個而分開,失去相愛相守的機會,不只是可惜,簡直是笑死人了!」David的回答,很符合我對他的了解與預期。

他接著說:「你問我對未來的預期,我認為她現在就應該跟家人攤牌。提不提我們的關係都無所謂。重點是要把這段沒有意義的婚姻,拿到檯面上來講清楚。這國王的新衣,應該被指出來。大家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就離婚。不用等到你說的五年、十年、今年或明年,我們就應該可以在一起。託你的福,十年、十五年後,我們會繼續享受彼此的感情,過著比現在更滿足的生活。」託我的福……還真幽默,對一個小留學生來說,他的中文程度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好。
「David,我聽到你說的了:婚姻、孩子、年齡。這些是你所能想到,可能成為你們之間阻礙的因素。但你剛剛還有提到傳統跟社會期許,是什麼呢?」

別人的眼光。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大環境的壓力,在不同人身上的影響力也可能不太一樣。接下來,我想該聽聽靖君是怎麼說的,她的感受與想法又是什麼呢?如果他們的想法一致,甚至類似,今天David也不會坐在這裡,糾結著這些想不通、過不去的問題了。

差異,所擦出的火花
越不一樣的人,彼此的吸引力應該越高。

星期一,上午十點,地點:台灣,台北}

為了維繫與靖君的感情,David回台灣的次數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寒暑假,學校沒有課的時候,他幾乎都在台灣。家人很開心看到這樣的轉變,對他回台承接家業的可能,也表示樂觀。這週剛好我跟David同時都在台灣,所以他希望邀請靖君一起加入看診。

以心理師的觀點來說,我們有的時候會邀請病人身邊親近或相關的人來到診間,加入討論或治療。這時要注意的是,不要忘了我的病人才是主角,是主人。

自始至終,病人的福祉與安危是我最優先,也是最重要的考量。所有從一對一面談所延伸或轉換的方式,都是以對病人有益的角度為出發點。在這些前提的考量下,我同意David邀請靖君,趁我們三個人都在台灣的時候,加入David跟我的會談。

雖然已經聽David描述了許多,頭一次見到靖君,還是跟我的想像有些不一樣。她滿臉的笑容,讓人感到溫馨,並不如我所預期的拘謹。她的身形嬌小,與David瘦高的身材,有些差距。先不說相貌,兩人在裝扮上就明顯地有著東西方和年代上的差異:David從小在美國長大,穿著比較洋派、年輕。雖然已經在大學任教了,平常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配上球鞋的休閒打扮,很有可能讓人誤認他還是個大學生!相對地,靖君的穿著打扮顯得端莊、穩重。她穿戴得不浮誇,但當天所配戴的珍珠耳環、項鍊,背著的名牌包,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很有品味的婦人。還沒開口,兩人身上所散發的氣息就很不同,年齡的差距也相當地明顯。但這些,顯然都沒有阻礙他們相戀、相愛。

戀愛的成因
在心理學的歷史上,不乏有研究上的嘗試,想要找出可以讓人戀愛的因素。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滿有商機的市場。從古至今,也不乏想要左右別人戀愛對象的企圖。但是到現在,我們仍舊無法預測,更別說去控制,誰會愛上誰了。不過,人是生物,生物的基本需求是要生存。有些人會說,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戀愛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繁殖後代。根據演化的理論,基因相同度高(近親)交配所產生的後代,存活率較低。相對來說,基因相同度低(血緣關係遠)交配所產生的後代,在各方面都會比較強健,存活率較高。

在一九九五年,有位瑞士的生物學家,使用了一種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集來做研究。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基因(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免疫系統辨別敵我,分辨哪些是自己的細胞,哪些是不屬於自己,需要攻擊的外來生物。此項研究對象包含了四十九位女性,以及四十四位男性。在研究一開始的時候,就收集了受試者 MHC 基因的分析資料。研究者為男性提供了T恤,以及無味的肥皂與刮鬍水,並且指導男性受試者在接下來的兩天當中,都要穿這件同樣的T恤,使用所提供的肥皂與刮鬍水,並且盡量保持「原味」,不要用古龍水或其他有味道的產品。兩天後,請男性受試者把T恤帶回實驗室。實驗者將這些有汗味的衣服放進了紙箱中,紙箱上方開有一個小孔。

之後,每一位女性受試者會拿到不同組合的箱子,並且要從箱子的小孔中聞箱子內的氣味。這些箱子裡包括與女性受試者本身 MHC 基因相差最遠的男性受試者穿過的T恤,還有與女性受試者本身 MHC 基因最相近的,以及一個沒有被穿過的新T恤做為控制組。在聞過不同的箱子後,女性受試者要回報自己比較喜歡哪個箱子的味道,願意跟那一個箱子的主人交往。

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女性受試者都選擇了 MHC 基因與自己最遠的味道,有些甚至說這味道讓她們想起了自己的男友(前任或現任都有)。

嗅覺系統是我們五個感官中唯一一個不需要經過視丘(thalamus)的處理,就可以直接將訊息傳達到前腦的感官。嗅覺所接收到的訊息可以直接與情緒和記憶產生連結,也是感官中最原始的一個。想必,這樣的獨特性在演化、生存、擇偶與繁殖的環節中,承擔著重要任務,讓它具有直覺反應,能以抄捷徑的方式迅速傳達訊息的功能。
根據這項研究,越不一樣的人,彼此的吸引力應該越高。

那……為什麼我對眼前這一對相戀的情侶,還是有很納悶的感覺,不是那麼自然而然可以接受呢?很慚愧地,他們之間的差異,不禁讓我想到這其中是不是有其他的因素?會不會是什麼騙局,有什麼目的?

別人未必要懂得我們,才能做出好的建議
坐下來後,靖君緩緩地說出她的感受與看法。除了外觀,他們的性格和人際互動模式也截然不同。David急切又強勢,靖君柔中帶剛;David主要是邏輯導向,靖君凡事憑感覺,不愛講「那些大衛喜歡說的大道理」。大衛,她是這麼稱呼他的,我覺得有點可愛。

「遇見大衛是在偶然的朋友聚會中。我沒有辦法解釋,第一眼就覺得他不一樣。我是個很傳統、很認命的人。婚姻中的無奈,讓我學習到平淡的珍貴。當你嘗過煎熬的日子,就會知道平淡不是婚姻中最糟糕的事……當你經過毫無盼望的深淵,就會知道沒有期待不是人生中最深切的悲哀。」

在她優雅、沉靜外表的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遭遇,隱藏了多少的悲哀?
「但是」,她繼續輕聲細語,用我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跟大衛在一起的熟悉感是前所未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幾乎不用言語。這是我從未有過的感受。我的反應完全不受控制,無法自拔。這一切是多麼地離經叛道,有多少不堪入耳的名詞可以用來形容我,我的作為?這些,不用別人告訴我,我很清楚。但是我別無選擇,我沒有辦法控制。」靖君從我手中拿了我遞給她的面紙,卻擋不住不斷流出的眼淚。
靖君說,她了解大衛的「理性邏輯」、「大道理」,但覺得大衛基本上是個外國人,對傳統觀念不熟悉,也無法體會它的重要性。雖然靖君也坦承目前的婚姻只流於生活上的形式,丈夫因工作關係經常出差在外,有時候一個月當中也見不上幾次面。但是這形式,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這些大衛所謂的形式以外,她還有責任,對公婆、長輩以及孩子們的責任。要捨棄這些,對她而言是難以想像,也做不到的事。
「這……這簡直是不可理喻!」David急得快跳起來了。
「公婆的關係是因為婚姻才有,怎麼可以又回過來,用公婆為理由來維持這段婚姻?根本是circular argument(循環論證)。如果所謂的長輩,是自己的父母,那更沒道理了,他們難道不希望你快樂嗎?再來,孩子們都已經成年了,他們會需要你多久?他們不希望你快樂嗎?」

David的科學邏輯訓練、西方文化教育,又強烈地呈現出來。當下,我忽然有點擔心,不知道靖君對大衛所說的理解多少?

顯然他們之間類似的對話,似乎已經有過很多次了。

「我說了,你不了解傳統文化,你沒結過婚,更沒有孩子,這種感受你不懂,我也說不清楚。」

靖君輕描淡寫的兩句話,確實是將了大衛一軍啊!

這類型的論證,我其實很不贊同,因為它很不公平,也會像煞車一樣,讓對話中止:「你沒有經歷過……所以不會了解……」
當別人的想法或意見跟我們不一樣的時候,並不一定代表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們的難處,或因為他們不能體會,才會強人所難。有沒有可能,別人是對的?他們不一定需要體會我們的感受,才能做出好的建議。

好比一位醫生,針對病人的疾患開藥,並且確定這個藥可以有效治療這個疾病,但這藥卻非常難吃,難以下嚥……病人可能會說:「你沒得過這病,不知道它為我帶來的痛苦,你也沒吃過這藥,不知道它有多難吃!」這兩個抱怨可能都是正確的:醫生沒經歷過這病痛,也沒吃過這種藥,但這卻不影響醫生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這可以讓你藥到病除!做對的事,提供正確的建議,不一定容易,感覺也不一定好受。但如果把感受與對錯混為一談,不但會模糊焦點,更會阻礙交流。這樣的溝通不僅是效率低、沒有交集,更是難以達到共識。

他們是如此地不同,讓我不禁懷疑這段感情的真實性,懷疑這有沒有可能是個騙局?但是騙局是要有目的的,是誰要騙誰?David有什麼是靖君可能想要的?錢財、地位、美國公民?不對,他們的問題癥結,就是靖君不要這些!那靖君有什麼會是David想要騙的?錢財、地位、台灣身分證?最後一項David已經有了,前面兩項,一旦靖君如David所求地離了婚,她就會幾乎失去一切,更何況,David本身家庭很富裕,自己的工作穩定,也有不錯的社會經濟地位。這是騙局的可能性很低。我只能說,他們似乎愛得很深,卻各有堅持。

靖君那邊看來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但我的病人是David,我得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身上。靖君加入我們這次晤談,有助於我直接了解與評估她的想法、訴求和感受,不用經過David的轉述,同時也讓我了解David面對的是什麼情況。

在目前的狀況下,靖君很清楚地表達,她無法如大衛所想、所要求地跟先生離婚,與大衛開始新的生活。在確認David所處的外在環境與各種限制後,他可能有哪些選擇?他想做、能做的又是什麼?這是我們接下來需要釐清的。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658254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