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戰爭與大國崛起:烽火下的霸權興衰史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世界史地世界近代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邵永靈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大旗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6/07/01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野蠻與文明,是平行線還是交叉線?
20世紀的大國何來?21世紀的大國又該何去何從?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週年,當我們反思這場人類歷史的大浩劫時,我們也在思考,未來是否會有類似的戰爭發生,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樣。

20世紀的霸權興衰總免不了戰爭相伴,但在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之後,21世紀的人類文明,是否有機會讓國家在和平中崛起而成富強之國呢?如果可能,那又會是怎樣的一條嶄新之路呢?

大國、戰爭、崛起,這是歷史上常見的角力關係,但何謂大國?又該如何崛起?是先有大國,後引發戰爭,進而崛起?還是先有戰爭,後有大國崛起?抑或是先崛起成為大國,而後帶來戰爭呢?歷史的一切似乎都不是單純的直線發展,而一切的答案也許就在人類過往的歷史當中。

本書從八十年戰爭與荷蘭崛起談起,細數三十年戰爭與法國崛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英國崛起、北方戰爭與俄國崛起、七年戰爭與普魯士崛起、拿破崙戰爭與英國世界霸權的確立、普法戰爭與德國崛起、日俄戰爭與日本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崛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崛起,期望透過歷史的借鑒與啟示,讓我們找到的不只是大國和平崛起的模式,更是全人類文明的福祉與興盛未來!

歷史的價值在於未來!

作者

邵永靈

中國第二炮兵指揮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軍事評論員,著有《戰爭的句號》、《海洋戰國策》、《美國女兵》、《導彈與現代戰爭》、《軍事風雲錄》等。

目錄

自 序

第一章大國、崛起與戰爭
一、什麼是大國?誰是大國?
二、戰爭形態的演進
三、何為崛起?

第二章八十年戰爭與荷蘭崛起
一、低地——歐洲的富饒之地
二、八十年戰爭與莫里斯親王的軍事改革
三、在戰火中崛起的海權帝國

第三章三十年戰爭與法國崛起
一、衝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圍
二、確立君主專制制度
三、三十年戰爭與法國大國地位的最終確立
四、「太陽」照耀歐洲

第四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英國崛起
一、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
二、共和國時期的海權建設
三、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四、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及其國際影響

第五章北方戰爭與俄國崛起
一、彼得大帝的改革
二、軍事天才查理十二
三、波爾塔瓦大捷與《尼斯塔特和約》
四、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大國地位的鞏固

第六章七年戰爭與普魯士崛起
一、普魯士的前世今生
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三、七年戰爭與普魯士的崛起
四、全能的「腓特烈大帝」

第七章拿破崙戰爭與英國世界霸權的確立
一、十八世紀的英國
二、工業革命1.0
三、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
四、開啟新時代——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第八章普法戰爭與德國崛起
一、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普魯士
二、鐵血宰相俾斯麥與走向統一的德國
三、普法戰爭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
四、一個全新的德意志

第九章日俄戰爭與日本崛起
一、被迫開國與變法圖新
二、甲午戰爭——從亞洲脫穎而出
三、日俄戰爭——非西方國家對西方的首次勝利
四、日俄戰爭的影響

第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崛起
一、得天獨厚的強國之路
二、走向戰爭的歐洲
三、一場全新的戰爭
四、重建歐洲秩序的凡爾賽體制

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崛起
一、在廢墟上起步
二、一個工業強國的誕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四、兩極世界的到來

結 語 二十一世紀的大國崛起之路

序/導讀

作者序

大國好還是小國好?這通常是一個在哲學上可以討論而在現實中卻往往無法選擇的問題。古往今來,推崇和嚮往小國的不乏其人。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是「小國寡民」的提倡者,他在《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中這樣寫道:「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就連法國偉大的歷史學家、政治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也指出:「儘管道德和文化水平不同,小國一般都比大國容易謀生和安居樂業。」的確,從理論上來說,小國是幸福的,因為國家小,統治者就很難有太大的野心,因此不會將資源浪費在追求榮譽上,而對榮譽的追求,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造就了纍纍白骨,使無數的財富和文明的成果化為灰燼。

但是,國家定位又總是無法選擇的。且不說作為其基礎的國土規模、人口數量、資源多寡及地理位置是與生俱來或難以更改的,就每一個生長於競爭激烈、弱肉強食之近代國際體系的國家而言,如果沒有大國的身分(特指具備客觀條件的國家),似乎很難有國家的繁榮與生存。托克維爾在指出小國幸福的同時,更強調了大國的好處和必要性。他認為,「大國的存在為國家繁榮提供了一個新的因素,即力量」。因此,「小國之所以往往貧困,絕不是因為它小,而是因為它弱。大國之所以繁榮,絕不是因為它大,而是因為它強」。而且,「在大國,由於領土遼闊,所以即使戰禍連綿,也能使人民群眾少受災難」。從另一方面看,黑格爾(Hegel)所說的個人尋求承認的慾望也體現在國家身上。作為國際體系的一員,國家就像個人在社會中所做的那樣,渴望榮耀與成功,希望能名垂青史。尋求承認的鬥爭既是個人行為,也是國家行為。

所以,一個意料之中的結果就是,幾乎稍有條件的國家都會奔著大國地位而去,大國的興衰與沉浮成為近代以來,世界歷史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而與之相伴、連綿不斷的戰爭,似乎也就成為大國崛起的不二法門。

當然,大國的崛起並非易事,有成功的,就必然有失意和失敗的。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波蘭就是歐洲的大國,但至十八世紀末終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殆盡;中世紀歐洲盛極一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在進入近代之後也淪為一盤散沙;至於說曾經輝煌的大帝國—鄂圖曼帝國、中華帝國,在十九世紀更是遭受了澈底失敗和被掠奪、瓜分的命運。而對那些成功者來說,其祕訣不外乎擁有了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換句話說,就是由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做了正確的事。所謂天時就是機會,即正確的時間。機會是轉瞬即逝或時過境遷的,每個大國在崛起時幾乎都抓住了某種機會,如大航海時代的貿易與殖民、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發展以及被迫開國後的改革等。所謂地利就是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地緣環境,即正確的地點。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在論述近代早期影響一國國運或者說國際競爭能力的因素時,特別強調了兩點:財政與地緣政治。他非常推崇所謂的側翼大國,如英國、俄國、美國、日本等。這些國家進可攻、退可守,既可以避免捲入不必要的國際事務,又能使國家戰略的選擇相對簡單化。所謂人和就是要有英明的領導人或統治菁英群體,即有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縱觀各個崛起的大國,在國家的關鍵時刻無一不湧現出一個或若干傑出人物,由他們引領國家走向正確方向,如英國的資產階級新貴族,沙皇俄國的彼得大帝,法國的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以及德國的俾斯麥等等。

不可否認,以上種種天時、地利、人和,最終又是通過戰場的較量,以血與火的形式將一國推向大國寶座,大國的崛起與戰爭之間,就這樣建立起某種似乎是不解的淵源與必然的聯繫。至少,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人類歷史給予我們的「啟示」。

接下來,我們的話題很自然要轉向中國。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在當下的中國,大國崛起都已經是事實而非未來願景—如果GDP和軍費開支都位居世界第二的國家還不算大國,那還有誰能算是大國呢?但是,中國的崛起如果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譬如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或者說中國夢,現實與理想之間顯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畢竟,中國此時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身分,人均GDP和科學研究創新能力在世界排名靠後;中國也缺乏拿得出手的軟實力。

回顧過去,如果說中國已經完成了大國崛起的1.0版本,那麼下一步就是向2.0版本邁進。這兩個版本之間的差異,用著名學者許紀霖的話說,就是「富強的崛起」與「文明的崛起」的區別,前者指的是以GDP為核心的一組統計數據,即所謂「民富國強」,是綜合國力的展現;而後者則是一種普世價值與制度體系,是人類歷史演化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意義系統的誕生。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曾經向人類貢獻了影響至今的軸心文明—儒家文明,顯然,中國的崛起決不能止步於「富強」,而必須要走向「文明」。

那麼中國將走向何種文明?毫無疑問,它既不是與西方對著幹的封閉式文明,也不是對西方文明的簡單模仿和追隨。中國需要的是在普世文明之內走自己的道路,通過在融合主流價值的基礎上發展自身文明的獨特性,從而擴展普世文明的內涵。

這樣的崛起對中國來說是任重而道遠。

然而,問題並沒有結束,似乎還有一個更大的懸念擺在中國面前:中國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富強的崛起」,但依然能夠不通過戰爭來達到「文明的崛起」嗎?中國能否終結大國崛起必須以戰爭來完成的魔咒呢?

這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希望《戰爭與大國崛起》一書能夠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發。

試閱

第一章 大國、崛起與戰爭

什麼是大國?歷史上有哪些國家可以稱之為大國?近代以來的戰爭形態經歷了怎樣的演進?大國崛起的內涵是什麼?大國崛起為什麼要以戰爭的方式完成?

二○一四年十月,當中國人從「黃金週」假期休假回來後,突然發現自己即將成為全球GDP第一的國家公民。十月七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二○一四年十月號《世界經濟展望》,該報告顯示,二○一四年美國GDP將是十七點四一六萬億美元,中國GDP將達十七點六三二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是自從一八七二年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至今,首次在購買力水平衡量的GDP上落後於另一國家。

無獨有偶,世界銀行也進行了類似的統計,顯示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在二○一四年十月十日超過美國。

對於中國經濟規模此次「第一」,各界人士幾乎均表示「要淡定」。大部分普通民眾也認為,這個「第一」與實際感受「有出入」。

而媒體給出的標題則是:中國經濟又「被第一」了。

對購買力平價這一衡量經濟規模的標準存在質疑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即便中國名義GDP超過美國,也不能說明什麼—中國GDP總量超越美國,只是時間問題,這在學界不是祕密。

首先,英國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時候,人均收入也達到世界前沿水準。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可能是五十年或七十年。二○一三年世界各國GDP的排名,雖然中國位居第二,但按人均算,中國GDP遠遠排在了第九十九位;而以人均收入而論,二○一三年中國人均收入六仟六佰二十九美元,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被甩在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國家之後。中國還有二億多人口生活在貧窮門檻以下。看著這樣的清單,我們又如何能領受GDP「世界第一」這份「殊榮」呢?

其次,在國際競爭的舞台上,經濟總量往往並不能發揮太大作用。不論是國家還是企業,最終依靠的是自身的創新能力,這決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說法,直到一八九五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才被美國超越,但這並不妨礙西方列強在戰場上一次次打敗中國。保羅.甘迺迪認為,經濟總量本身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數億農民的物質產量可以使五百萬工人的產量相形失色,但由於他們生產的大部分都被消費了,所以遠不可能形成剩餘財富或決定性的軍事打擊力量」。所以,他並未將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看作是大國。當前,中國雖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但是仍處於產業鏈的最低端,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如果繼續依賴這樣的增長模式,不但國際競爭力難以提高,而且也會威脅到國家經濟安全。

總之,先進的生產力比GDP更重要。
另外,從老百姓的角度看,GDP指標並不能體現諸如生活環境、社會安定、生活服務條件等與自身生活質量切實相關的因素。

對於今天中國的實力與處境,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王輯思教授有如下定位: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大國。我們是國力最雄厚的發展中國家,卻在許多方面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我們的影響正在迅速傳遍全球,卻還沒有在亞洲獲得主導地位;我們擁有獨特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卻還不具備足以影響外部世界的價值體系;我們是現存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受益者,卻又受到西方的制約,需要努力推動國際秩序的改革。」

這說明,建設一個強大而美好的國家,中國任重而道遠,我們仍要虛其心,淡其名,順時應勢,自強不息。

進入二十一世紀,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爆炸式增長,有關大國崛起的話題開始在中國國內媒體和學術界走紅。不僅保羅.甘迺迪出版於二十世紀八○年代末的名著《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再度出版並暢銷,中央電視台還製作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大國崛起》系列專題片。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Croce)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即人們按照當下的需要去重構歷史。對大國崛起的研究反映了中國今天的現實和需求。

大國崛起總是與戰爭相伴,以致造成一種思維模式,即戰爭是大國崛起的助產士、催生婆,大國崛起必須以戰爭的方式才能完成。在藉由歷史考察大國崛起與戰爭的關聯之前,我們需要對本書所涉及的三個關鍵詞做一個嚴格的界定—什麼是大國?什麼是崛起?什麼是戰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釐清歷史上大國崛起與戰爭的關係,以及戰爭在二十一世紀大國崛起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一、什麼是大國?誰是大國?

從中文的字面意思來看,大國顯然包括了兩層含義—規模的大與實力的強。據此標準,近代以來可歸入大國之列的國家屈指可數,即便英、法、德這樣世界近現代史上的強國,若去掉殖民地,也達不到大國的標準—從國土和人口的規模上來看,它們只能算是中等強國。顯然,大國之大,更多是指強的意思,英文的「great powers」更貼切。過去中國稱西方大國為「列強」,其實是一個非常精準的翻譯。

今天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誕生於十六世紀大西洋沿岸的西部歐洲。以十五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為契機,西歐人憑藉其在技術,尤其是在武器和船舶製造方面的領先地位,通過海洋這個四通八達的載體,獲得了以往一向為歐亞大草原遊牧民族所獨有的機動性和軍事優勢。結果,世界局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新的權勢格局裡,歐洲成為核心,成為非歐世界的入侵者、統治者。這一政治組織形式在十八世紀末傳到美洲,在二十世紀又擴散至全世界。所謂大國,實際上指的是近代以來民族國家體系中的佼佼者。
那麼,大國或者說強國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大國必須是能夠自保的國家,在競爭激烈、弱肉強食的近代國際體系中,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來,並確保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當今世界,雖然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與秩序還有待實現,但小國、弱國的基本生存是有保證的,國際法、同盟關係、地區組織、聯合國都構成了對潛在侵略者的強大威懾與制約。因此,從二戰結束至今,鮮有哪個國家喪失了主權。

但是,在近代的歐洲乃至世界,一國使用武力吞併另一國或強迫其割讓領土是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做法。也正是憑藉此種方式,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才能建立起比本土大若干倍的海外帝國,沙皇俄國、美國也才能擴張至今天的洲際規模。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國家暫時消失了,如波蘭、印度、朝鮮,一些國家則永久性地成為一個更大國家的一部分,如十七、十八世紀的德意志諸邦國,在十九世紀由普魯士統一成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多的國家被迫出讓領土以滿足大國的貪婪,如中國、墨西哥等。

當然,這並不等於說大國就沒有在戰爭中失敗過。事實上,在近代歐洲,大國間的戰爭極為常見,勝敗也乃國之常事。但整體看來,每一場戰場結束後大國大致都可以全身而退,如在經歷了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拿破崙戰爭之後,作為戰爭挑起者的法國居然又回到了戰爭爆發前的疆界之內。彼時,大國間的權勢調整常常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完成,波蘭就是在此種名義下通過三次瓜分而最終消亡。

按照這一標準,自近代以來,歷經多次戰爭而毫髮未損,甚至領土面積還在擴大的國家並不多,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無可爭議地屬於這一行列。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或者一直占據一流強國的位置,或者成功地躋身其中,對內完成了政治經濟的整合,對外擴充了權勢,實現了民族國家或大帝國的成長。

其次,所謂大國,必須在某一方面有重要的創新以至能夠在較長時期內支撐其大國地位。

大國之所以能成為大國,必須要有內在、使其可以強大的創新,也就是說,其大國地位需要有賴以存在的機制,而不是單憑某些偶然因素。這方面,西班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十六世紀,西班牙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大國,但其大國地位的獲得與其說是靠能力,不如說是運氣使然。它主要得益於兩個偶然事件:

一是發現美洲。一四九二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王室發現了美洲。之後,整個中、南美洲漸次落入西班牙手中,成為其殖民地。但是,西班牙發現美洲與葡萄牙發現新航路在性質上完全不同,後者是一個多世紀不懈努力的結果,前者則純屬偶然。事實上,葡萄牙王室之所以拒絕了哥倫布的遊說,恰恰是因為它有較多的實踐經驗,並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地理知識。那個時代,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問題在於地球到底有多大以及大陸與海洋的關係。根據哥倫布推斷,分割歐洲和日本的海洋寬不到三千英里,通往亞洲最便捷的路線是橫渡大西洋。而葡萄牙人確信,地球比哥倫布認為的要大得多,海洋也更寬,前往東方的最近之路是繞過非洲而不是橫越大西洋。事實證明,葡萄牙人是對的。哥倫布則歪打正著,發現了一個此前不為歐洲大陸所知的新世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哥倫布至死都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

二是王朝聯姻。一五一六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勃艮第大公查理繼承了其外祖父和外祖母的西班牙王位,稱「查理一世」。一五一九年,查理一世又繼承祖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大業,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世襲領地的統治者,查理一世因此改為皇帝查理五世。一五二六年,查理五世又戴上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冠。至此,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聯合成為一個規模空前的國家,其領土計有:西班牙及其廣大的美洲殖民地、在歐洲的屬地西西里、拿坡里、撒丁島和巴利阿里群島,奧地利,尼德蘭和勃艮第,匈牙利,波希米亞。歐洲自七百年前查理曼大帝時代以後,就再沒有出現過如此龐大的家族王朝,這是一個比大英帝國還早上三百年的「日不落」帝國。一五五五年,查理五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讓給弟弟斐迪南一世(一五五五~一五六四年在位);一五五六年,將西班牙王位傳給兒子腓力二世(一五五六~一五九八年在位)。雖然失去了東部領地(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西班牙仍然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國家。一五八○年葡萄牙國王死後無嗣,腓力二世又成為葡萄牙及其廣大殖民地的主人。

得益於上述兩個因素,西班牙在十六世紀顯赫一時,但由於缺乏創新,沒有內在的機制支撐其權勢,西班牙在十七世紀之後一蹶不振,從此絕緣於大國之列,淪落為歐洲國家體系的二流,甚至三流國家。非但如此,其龐大的領地日後又成為強鄰覬覦、瓜分的對象。

反觀其他大國,幾乎都有自己的創新或獨到之處,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和強大海權、俄國的彼得大帝改革、美國的憲法、德國的參謀本部、日本的明治維新等等。正因為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創新,上述國家才足以累積起強大的綜合國力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亦使其能夠在較長時期內擁有大國地位。

以英國為例,一個小小的歐洲島國,為何能變成歐洲強國,最終成為世界霸主?其所憑藉的不是簡單的武力征服,而是它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制度文明。英國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英國率先建立了現代意義的議會民主制度;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領先世界所有國家;英國是第一個全球金融資本的中心;英國擁有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海上力量;另外,英國在歐洲列強間縱橫捭闔、折衝樽俎,一向居於主動地位,它的外交文化也具有創新性。正是這些創新將英國送上了霸權巔峰,使其能獨領風騷二百多年。

再次,大國一經崛起,就必須具備相對的穩定性,即在國際體系中長期發揮重要作用。換句話說,大國不能是曇花一現式的,大國一旦成為大國,幾乎注定了將長期保持這一身分。

縱觀歐洲近代史,英國、法國、普魯士(德)、俄國等國自崛起之後,就一直保持著大國的地位,哪怕在這一過程中經歷了重大挫折,其大國地位也未喪失,或很快恢復。如拿破崙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和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日本。事實上,自近代以來,世界大國俱樂部成員的擴充是非常緩慢的。十八世紀形成的英、法、普、俄、奧五大國格局,到了二十世紀初,也只是增加了日本和美國兩個國家。到了二十一世紀,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依然只有美、俄、中、英、法、日、德七個國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這背後的玄機恰恰是,成為大國需要一定的先天條件,比如國土面積、人口數量、民族特性、資源稟賦、地理環境等等。具備了一定的先天條件,也就決定了一個國家具備了抵禦挫折和在災難之後的復興能力。以德國為例,其前身普魯士崛起於七年戰爭,但是在拿破崙戰爭中遭受重創;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普魯士通過三場戰爭最終於一八七一年統一德國;到二十世紀初,德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英國,位列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凡爾賽和約》沉重地打擊了德國,但二十世紀三○年代,德國再度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即便在分裂的情形下,聯邦德國也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在德國一次次失敗又快速復興的背後,其決定性因素是德意志民族嚴謹、務實、勤勞、執著的個性以及相對較大的人口和國土規模。

與此相反的是,個別國家在突然崛起之後又快速消失。如瑞典,在三十年戰爭之後成為北歐霸主,但在十八世紀初的北方戰爭中輸給俄國後就永久地失去了大國地位,在十八到十九世紀的歐洲政治中,瑞典已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再如葡萄牙,在十五到十六世紀憑藉新航路的發現而成為強國,但十六世紀八○年代卻被西班牙合併,後來雖重獲獨立但再未擁有大國身分。究其原因,無論是瑞典還是葡萄牙,人口太少(不足二百萬),國家抗風險和打擊的能力極弱,一個失誤即可造成致命的後果。

按照以上標準,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國際體系中真正具備大國資格只有八個國家,按出現的先後順序為:法國、英國、俄國、普魯士、德國、日本、美國、蘇聯,其中普魯士為德國前身,蘇聯為俄國的繼承國家。唯一例外的是荷蘭,這個國家雖然在十八世紀之後淪為二流國家,並幾次在戰爭中被他國占領,但是,其在十七世紀卻是真正意義的世界性大國,擁有最大規模的商業船隊和最強大的海軍,同時,它又在諸多方面奠定了近代資本主義商業的基礎。以荷蘭區區規模而言,這些實在是一個巨大而了不起的成就。基於此,本書也將荷蘭列入大國行列予以考察。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32361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1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