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0614_畢業季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

研究中美關係的必讀之作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政治/國際情勢國際關係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吳翎君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0/07/01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考察近代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的內外策略,
吳翎君將近代中美關係的政治、經濟、商業團體、
工程技術和國際組織等元素融於一爐,
細膩且全面性的探討,
研究中美關係的必讀之作!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從1870年代開展自強運動不久後的革新中國,對應一個從南北戰爭結束後進行國家重建(Reconstruction Era)的美國,自此歷經20世紀兩次全球大戰的過程中,中美兩國如何在企業、技術及環扣相連的多元網絡中,拉近互惠的利益或各持一執,並向世界展示一個新的自我定位和國際參與的角色。

中美知識產權之爭、美國在華商會、中美工程師協會、石油與太平洋戰爭、1946年中美商約等重大議題,貫穿了大歷史與事件所形成的網絡互動。這些跨越政府與非政府的議題,如何形塑了近代中美兩國的交往歷程,乃至於美國與戰後台灣發展的淵源,吳翎君更著意於兩國雙邊關係中的合作共榮,而非一面強調衝突與競爭。在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時代中,我們更需要從共有歷史(shared history)的視角來看待中美關係。

作者

吳翎君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專業為十九世紀到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史。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和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擔任短期訪問學者。著有《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 (1870-1933)》、《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等學術專書,及相關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緒章
一、研究源起
二、從跨國史和國際史視野研究近代中美關係
三、中國與美國──企業、技術與關係網

第一部分 企業活動、國家治理與中美關係
第一章 清末輪船招商局與美商旗昌洋行的交易
前言
一、美商旗昌洋行和招商局的早期歷史
二、清法戰爭時期招商局輪船懸掛美國國旗的買賣
三、宣戰、局外中立與中美關係
四、招商局收回輪船──「正當交易」風波
小結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中美版權之爭
前言
一、清末《中美商約》對涉外版權的首度約定
二、美國控告中國書商與索取版權之案例
(一)《邁爾氏通史》翻印案
(二)《各國老幼書》等書籍案
(三)《韋氏大學字典》案
三、國際版權同盟與上海「萬國出版協會」
小結
第三章 民初江南造船所成功打造美國萬噸巨輪
前言
一、穿越太平洋的中美海運的合作機遇
(一)大戰時期美國太平洋海運船舶的短缺
(二)民初中國發展遠洋航運的動機
二、「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國四艘巨輪案
(一)合作源起
(二)合約議訂──中國如何替美國造船?
小結

第二部分 商人團體、技術組織與關係網
第四章 一種特殊機遇與多元關係網
前言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美經濟關係的轉捩點
二、中美經濟活動中的關係網絡
三、美國政府的作用──1922年《美國對華貿易法案》
小結
第五章 在華商人團體的成立與轉型──「美國亞洲協會」與「中國美國商會」
前言
一、美國在東亞最早的商人團體──美國亞洲協會
(一)成立背景與早期發展
(二)一戰時期的關鍵主張
二、美國在華商會的演變與作用
(一)「中國美國商會」的成立
(二)兩會在華商務活動的合併
(三)對中國參與國際商會和推動中美貿易委員會的作用
三、「美國亞洲協會」的文化轉型
小結
第六章 在華技術組織的成立與演變
──中美工程師協會
前言
一、創立宗旨與會務運作
二、中美工程師群體的關係網
三、聯結中國與國際工程知識的橋梁
(一)倡議工業標準化
(二)借鑑國際經驗──鐵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之推動
四、國際合作與中國工程師團隊的形成
小結

第三部分 企業、戰爭與外交
第七章 中國抗戰初期美國在華跨國企業的遭逢  
前言
一、關閉個案──美國大來青島分行
(一)大來分公司在華北
(二)日本航運政策對大來分公司的遮斷
二、從「觀望」到「合作」個案──英美煙公司在華北
(一)日本排擠英美煙公司的手段
(二)從抗拒到妥協
三、美國政府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及其遠東外交策略
小結
第八章 戰爭與石油──美國與戰時中國石油問題
前言
一、日本在占領區的石油戰略與美國的回應
(一)美國面臨「霍伯森的選擇」
(二)美國石油公司在華經營困境
二、非占領區中國的石油問題與美國的石油戰略
(一)中國各地油田概況與石油輸入途徑
(二)美國參戰後的中美石油策略
小結
第九章 戰後中美新經濟關係的建立──1946年《中美商約》
前言
一、渴望重返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與商約之提出
二、條約平等互惠原則和中美談判交鋒
三、劍拔弩張的輿論戰
四、條約權利、經濟立法與國際化命題的思考
小結
結論

附錄
4-1:中美直接往來貿易統計表,1864-1928
4-2:上海美國大學俱樂部歷屆主席,1912-1935
5-1:美國亞洲協會歷屆主席,1898-1939
5-2:中國美國商會歷屆主席,1915-1940
5-3:第一屆中美貿易委員會委員與職掌,1934-1936
5-4:1935年遠東經濟考察團所錄「美中貿易委員會」和上海「中美貿易委員會」名單  
6-1:「中美工程師協會」第一屆會務組織成員,1919-1920
6-2:中美工程師協會會員人數  
6-3:1935和1940年「中美工程師協會」會務主要成員
7-1:美國大來公司、英國、日本與中國在青島的木材載運量(ex-yard)及市場銷售百分比,1932-1940
9-1:據《美國對華貿易法案》而成立的美商公司(上海)及其營業項目,1946徵引書目

中英對照表
後記
本書論文發表資訊

序/導讀

緒章(節錄)

托辣斯實20世紀之驕兒,必非以人力所能摧沮,此今世稍有識者所周知也。自今以往且由國內托辣斯進為國際托辣斯,而受害最劇者必在我中國,然則我輩不能以對岸火災視此問題也明矣。──梁啟超,1903

一、研究源起

1825年橫跨紐約州北部,長達365英里的伊利運河完工,使五大湖和紐約市之間的貨物運輸暢通無阻,運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應運而生。當時紐約州長德懷特.克林頓(DeWitt Clinton)預言說,這條運河將使紐約市成為「世界的糧倉、商業世界的中心、製造業的場所、重要金融運行的焦點」。懷特.克林頓的預言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果然實現,到了1890年代紐約成為美國托辣斯(Trust)集團和大企業的中心。不惟如此,一次大戰前後,美國大型管理一體化的企業通過大規模生產和分銷系統,向世界市場銷售標準化與品牌化的商品,使美國大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獨樹一幟。1920年代的紐約早已是全球金融和工商業中心,以至於1929年華爾街股市震盪,造成全球經濟大恐慌效應。

20世紀之初,梁啟超赴新大陸旅行。1903年4月,在紐約目睹華爾街大資本家掌控托辣斯之盛況,梁啟超稱「此怪物者產於紐約,而其勢力及於全美國且駸駸乎及於全世界」,使美國之資本在托辣斯支配下十之占八,且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之資本國,初識資本主義市場的梁啟超頗表「嘻!豈不異哉,豈不偉哉!」但梁啟超更焦慮的是美國托辣斯可望演進成國際托辣斯;果如此,中國廣大市場將受其禍害,中國人絕對不能有隔岸觀火的僥倖心態。美國大企業在一次大戰後大舉向全球擴展,它對中國市場的經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中美經濟貿易的逆差和改變,確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美國大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衝擊,其結果未必如梁啟超所言將由托辣斯集團引爆禍患慘劇,但梁啟超可能是中國最早實地考察美國華爾街,受邀為紐約商業鉅子座上賓,並為文呼籲中國不能不予以重視托辣斯的知識分子。本書研究關懷的起點,莫不是梁任公遊記中的大哉問,但作為嚴謹的學術著作,本書所致意關切者,則更須從歷史脈絡,上下而求索。

美國因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惠,在技術研發不斷創新的基礎上,以及美國大企業所創建的官僚化企業管理組織、管理單位的專業化、高效率和薪資差距等特色,使得美國大企業得以向全球輸出,成為全球最早擁有最多跨國企業的國家,跨國企業是美國成為世界政治經濟霸主並向全球輸出的最大特色之一。美國跨國企業向海外擴張的歷史,以及伴隨著美國跨國企業的入侵而帶動的全球商品同質化(homogenization)或美國化(Americanization)的過程,早為諸多經濟史大家所討論,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美國跨國企業事實上並未帶來全球化,同時美國化是一種建構的概念,世界並未美國化,也未全球化。然而,英文學界迄今的研究成果中,極少留意到跨國企業或大企業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如有,也多屬全球化議題的宏觀論述而非具體對近代中國的實證研究。當今中美兩國作為世界最重要的兩大經濟實體國家,它們在中國本土的最初相遇以及在全球化網絡意義下的中美交會,是帶領筆者一步步追蹤和探索此一題旨的研究動力。

2012年筆者所著《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出版之際,這本書已悄然蘊釀。而且立意要有不同的視野來完成中國邁向國際化的續篇,現在這本書已經呈現在讀者面前,距離前本書已有七年的時間了。事實上我對「企業、技術與關係網」的關注和相關論文的撰述則早已超過十年。本文一些章節由於無法融入前本書的架構而必須割捨,但也因為這樣的割捨使得自己的研究必須持續往前推進。近代中美之間的發展有種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s)或美國人相較於其他歐洲和日本國家可謂一種改良的帝國主義者(ameliorative imperialist),此一想法韓德(Michael Hunt)等學者早已提出一些精闢的學術論述,筆者不能掠人之美。在學術大家輩出的中美關係史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從多元原始材料找出別具意義的研究主題和不同的研究路徑。前本書《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著重於清末到1920年代中美兩國商務關係的建立和各種投資類型(跨國大企業的實業投資、國際大財團鐵路開發、人道主義工程投資、跨世紀的無線電業工程及南方大港等等)。這本書則是聚焦於美國人如何改變中國及其相關網絡的連結。如何在中國的廣大市場獲得更大的利益,固然為驅使美國大企業前來的動力,但大企業帶來商品、技術、管理方式、組織變革等等衝激;伴隨著大企業前進的各種關係網絡──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等層面所交織的改變效應,我們看到美國人對近代中國確實有種「改變中國」的夢想。本書探討的時間上限,在美國一方為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開展國家大重建計畫(Reconstruction),並探索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初定位;在中國則為清末以來的自強運動,在「以夷制夷」的國家治理概念下,開展地對待「米夷」(美國)關係。下限則為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國崛起為世界經濟和政治霸主,有意在戰後新條約和美國主導的新國際秩序架構下,貫徹其對自由市場的主張和理念。簡而言之,本書探討1870年代以來美國人打開中國市場,並歷經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大企業及其關係網在中國的遭逢、美國人如何改變中國的夢想,以及中國人如何通過中美兩國的合作和交往案例,走向近代中國的國際化之夢。

近十年來國際史的研究更加勃興,特別是以跨國和全球視角的經濟史著作不停推陳出新,有些著作容或觀點是新穎,但沒有扎實的文獻和材料為基礎,徒託空言,並非歷史學者的職志。本書的撰述過程中儘可能網羅多元材料,立論於史料基礎,同時希望將中美關係放置於一個更大的國際交往範疇,希望通過逐一個案的具象考察,將研究視角放入近代中美交往中的企業、技術活動和國家治理的意義。因此,本書緒章中先概述近二十餘年來關於跨國史和國際史的研究趨勢,以及此一研究取徑對中美關係史研究上的突破口,接著介紹本書研究架構的安排,以使讀者清楚理解本書撰寫之旨趣。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精裝
    • ISBN
    • 978957085522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0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6/1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